《第1课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尼罗河礼物:解码古埃及文明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古代埃及》为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也是世界历史第一课。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世界历史的兴趣,建立全球史观,导入部分说明世界古代史分期,融入同时期中国史分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利用地图、史料原文等材料,营造历史情境,促进学生理解;问题驱动,以古埃及文明兴衰过程,设计核心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建构知识。②大概念教学理念:围绕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关系等大概念,将零散的知识点予以串联,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学会知识迁移。③历史与现实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无法认识到历史与现实关联,认为历史与现实有距离。在课例设计过程中,教师设计一系列用现代科技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以及历史对现实有何启迪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认识现实的作用,了解现代科学家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认识历史、服务现实。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①本课为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与七、八年级所学不同,本册开始即为世界史部分。因此在第一课导入部分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梳理世界古代史时间分期,融入同时期中国史分期,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②在理解世界历史重要性基础上,建立整体史观。紧扣课标对大河流域文明考察要求,将古埃及金字塔、历法、文字等知识整合为文明“起源——体现——式微”的主线,深入理解古埃及文明遗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例如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的影响)、时空观念(古埃及文明兴衰线索、王朝时间轴等)、历史解释(例如通过希罗多德《历史》,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发展作用)等核心素养。③突出历史与现实衔接: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CT、AI破译文字等)与古今权力观念、科技服务对象的了解和思考,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令学生明晰历史知识与现代科技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实、展望未来。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年段为九年级,通过小学课堂及科普资料等途径,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初步了解金字塔、象形文字等古埃及文明遗产;在中国史学习过程中,也具备一定历史思维。但对于文明遗产下蕴含的史实理解不够深入,并且没有建立史实关联意识,线索感不强,也无法理解历史与现实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法上需加以引导。本课以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体现——式微”为主线,通过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奠基物质文明→科技文字承载文明内核→内外因作用下文明衰落”逻辑。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知道古埃及建筑遗产——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通过古埃及地势图、希罗多德《历史》、《金字塔铭文》、木乃伊制作过程等地图、图片及史料的分析,理解尼罗河对于古埃及文明发源作用、科技成就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文明兴衰与物质条件关联等重要问题。通过梳理古埃及王朝兴衰时间轴,融入不同时期金字塔兴建规模对比,理解金字塔规模与中央集权强弱间关联。通过CT、X光、AI技术等现代科技赋能历史破译的材料,感悟科学家利用科技认识历史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文明遗产下蕴含的史实教学难点地理环境与文明起源及发展关联,金字塔规模与中央集权关联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古代埃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总领学习,利用deep seek整合信息制作而成的时间轴,带领学生初步领略世界古代史分期,融入同时期中国史分期,进而引出世界最早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的讲授。【教师设问】:在正式上课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初一初二我们所学的历史是哪个国家的历史呢?没错,就是中国史。 现在正处于世界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不应该孤立看待中国文明,也应了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体味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通。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世界历史的学习。 【展示时间轴视频】【教师总结】在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分别形成: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大河流域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呢?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多姿多彩的文明?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一课 古代埃及,来解码世界最早文明。 AI赋能历史教学:建立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关联,培养学生整体史观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起源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明的摇篮 师: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整体了解一下古埃及文明起源及发展时间脉络。师问:希罗多德《历史》中曾言:“埃及是尼罗河赠礼。”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结合古埃及地势图进行思考。师解释图片:正式思考前,老师先来解释一下这张图片,红圈圈起来的部分为沙漠,绿色部分为绿洲,中间那个蓝色长条,即为尼罗河。生答: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而埃及绝大部分国土为干旱的沙漠,只有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为绿洲,尼罗河为唯一可靠水源,为人类定居提供可能。师问:同学们说的很全面,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结论是历史学家如何得出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是如何说明这些结论的。【材料】尼罗河定期泛滥“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河水泛滥时,不仅灌溉了田地,还在土壤中沉积了淤泥,这是最肥沃的土壤。农民只需将种子撒在泥里,赶猪上去踩实,便可等待丰收。”——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师问:除了水源,在材料中大家还可以看出尼罗河为古埃及人民带来了什么呢?生答: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师解释材料: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可以知道黑色淤泥因其有机质含量大,更加肥沃,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了以上条件,古埃及就有了文明立身之本,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开始涨水,他们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师问:结合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想一想古埃及太阳历制定,是为了什么?生答:指导农业生产。师问;太阳历也属于古埃及科技的一种,由此可见,科技与现实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科技可以推动社会进步。那么老师想请问大家,你们认为现代科技服务于什么领域?生答;农业生产科学化、医学技术辅助诊断治疗、教育现代化、商业......师问:没错,这些都是科技的现实意义。请大家思考,与原始社会相比,原有的科技是服务于什么?人们为了什么使用科技呢?生答:农业生产,为了丰收,获得粮食,维持基本生存。师问:那现代科技呢?刚刚大家提到了现代化科学化这样的字眼,这又意味着什么?生答:科学播种、教育现代化等,让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师总结:没错,与原始社会时期相比,科技的现实意义从维持基本生存变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材料】“尼罗河在太阳进入狮子座时(7月下旬)开始上涨,水位在处女座期间(8-9月)达到顶峰。”“12腕尺以下则饥荒,16腕尺以上则洪灾。”——节选自 罗马学者 老普林尼 《自然史》师分析材料:这段材料表明,人们对水位进行量化。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水位,古埃及数学发展。这也表明现实需要推动科技发展。师解读:莱茵德数学纸草证明古埃及数学在几何学及实用计算领域的成就,展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备这一能力,建筑也有所发展,古埃及文明的标志——金字塔诞生了。【彩蛋环节】师问:“12腕尺以下饥荒,16腕尺以上洪灾”,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下面让我们借助人工智能,查找数据,生成图表,一探究竟。【视频:如何用AI生成水量与小麦产量数据图表】师问:看完视频,请大家思考一下,在AI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求助于AI老师呢?生答:一些难懂的概念,可以通过AI解释以及AI绘图辅助理解。师总结:很好,面对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求助于AI老师,帮助我们学习。师展示图片:AI编程生成“尼罗河水量与粮食产量”数据表格及折线图 结合希罗多德《历史》文字材料及古埃及地势图,分析古埃及被誉为“尼罗河赠礼”原因结合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材料,分析古埃及文明产生条件(水源、土壤、定居可能)结合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相关文字,分析古埃及天文学成就的现实意义(科技的现实意义) AI赋能历史教学:展示deep seek整合信息后生成的动态时间轴,使学生直观清晰了解古埃及发展脉络,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对史料及图片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发源发展作用,培养唯物史观,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史料补充,结合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老普林尼《自然史》及文字史料补充,明晰科技的现实意义及现实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彰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AI赋能历史教学,依靠deep seek、百度飞桨studio AI数据库寻找尼罗河水量与粮食产量数据,编为代码,生成表格,使数据展示更直观,令学生明晰AI的作用,并合理运用至学习过程
体现尼罗河的永生密码:埃及文明的代表 【引入提问】刚刚我们提到,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并逐渐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疆域也逐渐扩大。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页地图及内容,概括古埃及文明发展时期,疆域是如何变化的?生答:-3500年,出现小国家;-3100年,初步统一;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版图延伸......【生回答同时,ppt展示动图】师总结:同学们概括的很到位。大家是否想过,古埃及文明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有哪些考古成果可以证明古埃及文明发展呢?生回答:金字塔、文献......师总结,提问:总结起来,大家说的有两大类:遗址(金字塔)及重要史料(后世记载文字史料、古埃及象形文字),接下来就让我们对其中存在的奥秘一一解码,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文字史料,思考古埃及人对生命及人类的认识是怎样的?永生观念缘何而来?【材料】“乌纳斯法老不曾死去,是永生的觉醒者!他的肉身是索普杜神,他的骨骼是活着的阿努比斯神,他的血液是尼罗河的洪流——在万物循环中重生。”——《金字塔铭文》源头章节 乌纳斯金字塔 咒语第213条生答:永生观念与尼罗河相关。师总结:一下子就回答到点子上了,是的,古埃及永生观念来源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与人的生命一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也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师问:法老作为古埃及最高统治者,他想获得永生,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生答:修筑金字塔。师总结:没错,就是修筑金字塔,令自己灵魂在死后仍有居所,以获得永生。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数字人讲解员的步伐,来看看古埃及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相关介绍。师总结:通过数字人讲解,我们可以知道胡夫金字塔体积十分庞大。大家是否思考过,在那个年代,没有起重机等设备,古埃及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晓这个谜题。【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过程图片】师总结:在当时科技水平有限的前提下,古埃及人仍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金字塔的建造,所以我们可以说,金字塔是古埃及智慧的结晶。师问:大家知道金字塔里有什么吗?生答:有木乃伊。师:是的,有木乃伊,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木乃伊探秘相关新闻报道,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利用现代手段,了解古埃及木乃伊?【材料】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在不摘掉裹尸布的情况下,利用CT扫描,了解木乃伊去世年龄、身份等信息......通过对其牙齿情况的观测,发现他们牙齿磨损均较严重,从而得出“因为生活在沙漠附近,食物中有很多沙子,或者他们使用石头来研磨食物”的结论。——《CT扫描古埃及木乃伊揭开神秘细节》,选自《西海都市报》2024年11月14日期师解读材料: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时人认识历史,使科学家了解木乃伊内部构造,也了解到了一些我们未曾知道的信息。师引出下一部分:历史学家对木乃伊构造的了解,也有利于探寻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同看看木乃伊是如何制造的。【图片:木乃伊制作过程图示】 师解读:第一步为取出脑浆,第二步取出内脏,第三步进行脱水处理,最后包裹尸体。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古埃及人掌握了很多人体知识,促进了医学发展。师过渡: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完全破译木乃伊中蕴含的古埃及文明奥秘,科学家们依然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解开木乃伊下的神秘面纱。金字塔规模对比①左塞金字塔(阶梯金字塔):第三王朝(-2667~-2648年)地点;萨卡拉规模:高62米,基底109m×121m,体积35万m ②胡夫金字塔:第四王朝(约-2600年)地点:吉萨规模:高146m,基底203m×203m(约),体积260万m 狮身人面像③乌纳斯金字塔:第五王朝(-2375~-2345年)地点:萨卡拉规模:高43m,基底57m×57m师问:观察金字塔规模变化,结合数字人讲解及书中第4-5页“法老的统治”模块,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答:金字塔规模反映国王权力。胡夫金字塔时期,国王权力最大,而后国王权力逐渐减小。师总结:回答的有理有据。古埃及也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与我国古代相同,高度的集权才可以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金字塔兴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规模大小也折射着国王权力大小。所以,胡夫金字塔时期,古埃及中央集权最盛。 军 政国王(法老)权力 财 神(宗教)师总结:在书中第4页,我们还可以看到,法老被喻为“神之子”。这表明在古埃及,国王是神的化身。【过渡提问】刚刚我们提到,古埃及的考古成果包括文献,对吗? 文献上有什么呢? 是的,就是象形文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埃及神秘的象形文字世界,一探究竟!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古代中国象形文字类似,都有以形表意的符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猜测一下以下符号的含义。出示几个象形文字,学生猜测其含义太阳心脏嘴巴手臂师过渡:经过埃及学学者不懈努力,有很多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经被破译。最早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是“埃及学之父”商博良。他是通过什么方式破译的象形文字呢?商博良罗塞达石碑师问:请大家观察这座石碑,按照字体类型,可以把这座石碑分为几部分?生答:三部分。师补充说明:没错,最上面的部分是圣书体埃及语,用于宗教场合;中间部分为世俗体埃及语,是圣书体埃及语的简化形式,便于书写;最下面的部分为希腊语,当时只有希腊语可以阅读,于是商博良就将希腊语与圣书体埃及语及世俗体埃及语进行对译,首次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师问: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请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手段进一步破译这些远古密码?生答:AI技术、红外线扫描......师总结: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已经开始运用科技破译远古密码。【材料】时间轴形式呈现2018-2020年 复旦大学首次将CNN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甲骨文识别2021-2023年 厦门大学发布“甲骨文GPT 1.0”,支持图片转译但误差率达40%2024-2025年 “甲骨文GPT 3.0”将异体字映射准确率提升至78%师总结:从时间轴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应用提高了文字破译的效率,推动历史学、古文字学发展。 结合《金字塔铭文》相关材料,思考古埃及永生观念的来源结合金字塔规模对比图片及数字人讲解、教材相关内容,体味国王权力与金字塔规模、中央集权关系 结合材料,令学生体味科学技术对认识历史作用
衰微大国的瓦解:外族入侵与文明式微 古埃及文明衰微时间轴古埃及几度分裂,不断遭到外族入侵-525年 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占领师总结:古埃及几度分裂,外族入侵,人民生存条件恶劣,最终文明瓦解。由此观之,文明存续依赖稳定的物质基础。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理解学习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古埃及文明兴衰过程及其文化遗产。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各项科技成果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因外族入侵,领土分裂,文明式微。在下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历史有什么作用?我们要如何认识历史?师解答:历史不是故纸堆,而是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社会如何运作”等问题的关键。认识历史需要科学的方法,现代科技是认识历史的显微镜,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过去,刷新认知,为未来实践提供指导。总结一下就是:历史智慧+现代科技=更深刻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指导未来因此,学习历史不仅是必要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可以长远发展的基础,以史为鉴,方可行稳致远。 培养发散思维,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课后作业 ①展望未来,我们如何将科技应用于历史研究?②结合所学,从多角度思考古埃及文明特点及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古埃及与中国文明。(思路点睛:对比分两方面作答:相同点、不同点,分角度作答)【答案】【相同点】地理:大河文明(尼罗河 黄河)社会:等级社会 中央集权文化:文字(象形文字) 建筑(金字塔 长城) 数学 天文历法宗教:祖先崇拜【不同点】地理:①埃及依赖尼罗河,封闭(狭长绿洲、东西沙漠、南北屏障)中国广阔复杂、相对开放、地形多样②黄河泛滥不可预测,尼罗河有周期性政治:埃及神王一体 中国君权神授宗教:古埃及来世 中国现世文化:象形文字复杂,消失 汉字演化,流传
教学反思
本课在帮助学生梳理古埃及文明“起源——体现——式微”线索,掌握古埃及文明相关史实同时,穿插历史与现实关联相关介绍,让学生明晰学习历史的意义;但此部分讲解过于零散,没有整合出一条系统的线索,且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预估过于理想化。应依据学生学情,做出多种预设,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