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北方的冬天总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而南方的冬天则透着丝丝湿冷。那么,地处北中国的济南,它的冬天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模样呢?老舍先生曾盛赞:“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在《济南的冬天》这篇经典散文中,老舍先生用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与众不同、充满温情与诗意的济南之冬。
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一同走进温晴的天地,领略济南冬天独有的魅力。
济南的冬天
老舍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其主要内容。
2.能通过分析文章抓住景物特点,合理安排写景顺序,运用对比、比喻及拟人等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满族,著名作家,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赶集》《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以“京味儿”著称于文坛的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广泛涉猎了北京的风土人情,这些对风土人情的描写,在作品中是人物活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旧时代特有的民情风貌,另一方面描写了人物思想,刻画了人物性格。同时,也突出了老舍作品的“京味儿”特色与民族风格。老舍小说描写了最为传神并且丰富多彩的北京市井风俗生活,对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结构给予了深刻的揭示,而且还表现为通过这种描写所体现出来的北京文化所特有的雍容大气而节制合度的风格与气度。
老舍作品的特点
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与济南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曾这样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济南这座朴实无华、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里,老舍的性格与当地淳厚的民风十分契合,耿直豪爽的济南人更与他意气相投,于是他广交朋友,这里很快便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一片沃土。本文是老舍先生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宽chang( ) zhù蓄( ) chéng清( )
地tǎn( ) 发jì( ) zhuó落( )
济南( ) 伦敦( ) 镶( )
慈善( ) 肌肤( ) 水藻( )
jǐ
dūn
zǎo
xiāng
cí
jī
敞
贮
毯
髻
澄
着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响亮:
温晴:
安适:
慈善:
澄清:
空灵:
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与上文“响晴”意义相近。
天气温暖、晴朗。
安静而舒适。
本课指清亮,透明。
原指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本课指温和,合人心意。
听朗诵,读文章,思考: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任务一: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其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2-6)
第一部分(1)
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济南的冬天
2.作者所写的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
温情
山
水
济南的
1.朗读第1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的?
任务二:探究文章抓住景物特点,合理安排写景顺序,运用对比、比喻及拟人等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与北平相比
不刮大风
与伦敦相比
得见日光
与热带相比
没有毒日
对比
温晴
奇迹
怪事
舒适
宝地
运用对比,写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对人们来说可算是个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无风声
响晴
温晴
2.朗读第2段,分析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一“睡”、一“醒”用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3.朗读第3—5段,文章写了哪几种状态下的山景?
山
阳光朗照下的山(3)
薄雪覆盖下的山(4)
城外的远山(5)
(1)阳光朗照下的山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说:‘你放心吧,这儿保准暖和。’”
把城周小山比作“看护者”,将小山围城比作小摇篮,又用拟人手法赋予小山人的语言、情态,写出了小山的可爱与温情。
:可爱、温情
(2)薄雪覆盖下的山
薄雪露粉色(害羞)
全白(镶银边)
白雪黄草(穿花衣)
松尖顶白花(像看护妇)
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高
低
空间顺序
:秀气
作者为何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作者描绘了哪些雪中山景,妙在何处?
景物 妙处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雪色与植被原本的颜色、天空的颜色错杂交映,使画面色彩丰富,更为生动、有活力。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城外的远山
:淡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拟人,用“卧”字表现出“安闲、舒适”的状态,既与前面“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又传神地写出小村庄和小雪的灵性,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适的气氛。比喻,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富有诗情画意。
4.读第6段,说说冬天济南的水还有何特点?
在绿萍上冒点热气
将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
空灵的蓝水晶
水
暖
绿
清
温暖多情
富于生机
清澈透明
5.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景色会如此动人?
(1)文章线索清晰,布局层次井然。
作者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构思方式,以“温晴”为线索,把济南冬天的全景、秀美的雪景、温暖的河水三方面景色串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2)本文虚实结合,想象丰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蕴涵着强烈的个人感情,使客观景物都带有感彩。
(3)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任务三: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1.分析下列语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无限喜爱,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矮松顶着雪的情景,矮松顶雪与护士头戴白帽的形象吻合,十分生动贴切,不仅使矮松有了生气,而且使人感到济南小山的温柔。“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雪花落在树尖上的形态,准确地描绘出济南的冬天雪的轻薄。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镶”字本意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部或依附在另一物体周边。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尖拟人化,写出了小山和蓝天自然融合的景色,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水也不忍得冻上”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在水里照个影儿”既说明垂柳爱美,也说明水钟爱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样爱美的心愿,所以“不忍得冻上”,这样,不仅写出了水清、柳美,还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树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团花”,写出水的清澈。概括了水、山以及小村庄,总结了全文。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情”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水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2.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以此句结尾,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体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回味的余地。
山
小山摇篮图——温暖
雪后初晴图——秀气
村庄水墨图——淡雅
水
澄碧的水——暖、绿、清
温晴
济南的冬天——宝地
1.“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是个重要的过渡句,在总写了对济南冬天印象之后,转到下文对济南冬天山、水、天的描写。
2.回顾课文,再次细品济南冬天之美。并以“济南冬天美,美在……”为开头,说一段话。
参考答案:济南冬天美,美在雪后的山色。它并非单调的纯白,而是以雪色映着矮松的青黑、杂着冬草的暗黄,晴日里与蓝天相照,夕阳下露出点点娇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