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08:50:23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1.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语言运用)
2.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3.积累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语言运用)
素养目标
《毛诗序》中说,诗歌是“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思涌动,便发而为言为诗。那生活中怎样的境遇和感受会让诗人情思涌动、流淌,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呢 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思是否也会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以及微妙的变化 诗人的情感在诉诸文字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首古诗词,从中寻找答案吧!
情景导入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情景导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新知探究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美丽的峨眉山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水中,随江水流去。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想你却难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歌整体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景物: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清溪、三峡、渝州。
画面:整首诗歌构成了一幅秋夜行船图。峨眉山头高悬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清澈的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诗人在夜晚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一路伴着明月前行 。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2.“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勾勒出秋夜月映江水之景。结合李白初离蜀地的背景分析:这景色背后诗人怀揣怎样的情感
当时李白正值青年,初离蜀地踏上闯荡之路,怀揣理想的他对未知世界满怀憧憬,追求梦想的喜悦让笔下的景色也变得动人心弦, 巧妙将心境融于景色之中。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3.“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在这两句中抒发了何种情感 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读者的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离乡的惆怅。
“ 思君不见”直抒胸臆, 直接表明对友人的想念,简单四字,情感真挚强烈。诗人在秋夜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洲向三峡进发, 在行程叙述中,借事抒情。一路虽有明月 相伴,但仍无法缓解对友人的思念,更凸显出离别的惆怅,这种情感在叙事中层层递进,感染力十足。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杜牧进行区别,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1.概括诗歌开头两句的主要内容,并分析“ 寻常见”“几度闻 ”的表达效果,探究这两句在全诗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诗人回忆往昔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见到李龟年演出、多次聆听其歌唱的情景。
表达效果:“ 寻常见”“ 几度闻”, 既写出了李龟年在当时备受追 捧、红极一时的景象,也侧面展现了开元盛世时文化艺术的繁荣。
作用:这两句看似平淡叙述,却饱含着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2.诗歌后两句中“ 落花时节又逢君”别具韵味,请分 析“落花”意象的内涵 ,以及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传达自己复杂情感的
内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眼前正值江南风景秀丽之时,可诗人却用“ 落花时节”来形容。“ 落花”既点明了暮春的时令,又象征着唐朝国运的衰颓、人生的飘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抒情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李龟年重逢,诗人心中更多的是伤怀 。曾经的盛世繁华已不复存在,自己和李龟年也都饱经沧桑、晚景凄凉。这两句通过乐景(“江南好风景”)衬哀情(国家衰落、身世飘零),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历经风雨后的辛酸与感慨 ,以及在乱世与故友重逢时难以言说的悲苦等复杂情感,表现得深沉而含蓄。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感受到了诗人初离蜀地时的复杂情感,也学习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从回忆往昔交往,到剖析“ 落花”意象,体会到诗人对盛世的怀念、对身世的悲叹,诗歌以乐景衬哀情,情感深沉含蓄。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继续感受古诗魅力。
课堂小结(共18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新知探究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为“高岑”。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没有人送酒来为我助兴。我思念爱怜遥远的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它们)应当正在靠近战场的地方开放着。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1.重阳节是登高、赏菊、思乡的节日,在《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中,岑参借重阳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重阳节本应与亲人团聚、登高赏菊,而岑参身 处军旅,在战乱中无法享受这份欢乐。诗中写“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欲”体现出诗人在特殊情境下对节日的无奈,“无人送酒”更显孤独感。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2.分析诗中“ 故园 菊”这一意象的内涵,并结合“ 时未收长安”的背景,谈谈“故 园菊”寄托了岑参怎样的情感。
内涵:“故园菊”象征着故乡。在“ 时未收长安” 的背景下,长安是国家的象征 , 也是诗人牵挂的地方。
情感:“故园菊”寄托了岑参对故乡的思念,对长安沦陷的悲痛,以及渴望收复长安、恢复国家安宁的爱国情怀。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新知探究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
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
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
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唐初名将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 理解诗意
1.诗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出了受降城怎样的环境 有何作用
环境:“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出沙 地洁白似雪、月色银白如霜的寒冷画面,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
作用:在这样寂静、凄凉、寒冷的夜晚,戍边将士远在边城,这种环境描写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烘托出他们内心的孤独凄凉,感染力十足 。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2.在《夜上受降城闻笛》里,笛声贯串全诗。笛声触发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
笛声触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在“沙似雪”“ 月如霜”的清冷环境中,笛声悠扬而起,打破了夜晚的寂静。笛声如同一根情感纽带,将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瞬间勾起,引发了他们对亲人、故乡的深深怀念。它是整首诗情感的触发点,将景与情紧密相连 。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 , 鉴赏文本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深入探究了诗歌中诗人借重阳节 和“故园菊”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感受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也学习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了诗歌的环境描写与笛声所蕴含的情感,同学们深入体会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希 望大家课后能继续品味诗歌,提升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