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3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3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7:46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梳理]
一、远交近攻 咸阳 皇帝制度 丞相 郡县制 文字 驰道、直道 中央集权 交往交流交融
二、焚书坑儒
三、长安 郡县与分封 黄老无为
四、推恩令 中朝 察举制 刺史 酷吏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董仲舒 霍去病 张骞 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府
五、王莽 洛阳 尚书台 外戚宦官 土地兼并 军阀割据
六、史记 汉书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真题演练]
1.B 题干内容涉及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的竹简属于文献史料,有助于真实、客观地了解当时的法律内容,对传世文献起到了补充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2.B 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可知题目所指的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郡县制确立于秦朝,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与诸侯国削弱无关,排除C项;疆域的开拓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3.A 据材料“太史公”“纪传体通史”“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可知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故选A项。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均可排除。
4.(1)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
(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第3课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综述】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3.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秦的统一
统一条件 (1)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 (2)自然条件: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3)主观条件: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
统一过程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巩固措施 (1)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    :皇帝独尊,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三公指    、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③地方制度:在全国推广    ,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车轨、    、货币和度量衡 ②修      ,颁行法律 ③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统一意义 (1)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统一    国家形成 (2)促进了各民族的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二、秦朝的暴政与灭亡
暴政 (1)表现: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刑法严苛,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灭亡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号为“张楚”,不久失败 (2)刘邦灭秦: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②概况 a.刘邦:“约法三章”,善于用人,指挥得当 b.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③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三、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
汉初的统治 背景 (1)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汉初经济凋敝,需要恢复生产
措施 政治 “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         并行制
经济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役、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思想 尊奉      思想
影响 (1)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2)王国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
四、西汉的强盛
领域 措施
政治 (1)颁布“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      ,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5)任用    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接受    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开疆 拓土 (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    为将,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    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此基础上开通了“    ” (3)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公元前60年)
五、东汉的兴衰
西汉灭亡 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过程 (1)公元9年,外戚    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 (3)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东汉建立 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文教 重视儒学
东汉衰亡 (1)    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遭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4)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5)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六、两汉的文化
领域 成就
史学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东汉:班固撰写的《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医学 战国至西汉:《    》,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科技 东汉成书的《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2025·江苏合格考)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有关秦律的竹简,其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内容涉及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这些竹简(  )
A.是后人的主观臆造 B.可以补充传世文献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完整展现秦律全貌
2.(2023·江苏合格考)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中朝的建立 D.疆域的开拓
3.(2024·江苏合格考)下表是对我国古代一部史书的描述。这部史书是(  )
原名 《太史公书》
体例 纪传体通史
地位 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4.(2022·福建合格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诸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样伤亡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战役屡见不鲜。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人民的共同诉求。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