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考点综述】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 (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定都 ,史称北宋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措施 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1)政治:中央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经济:设诸路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 ,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 构权力 中央 (1)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 为副相 (2)枢密院与“ ”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1)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2)州一级增设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实行崇文 抑武方针 (1)罢免宿将兵权,用 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 (1)积极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 ,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宋辽 关系 (1)宋辽战争:北宋两次发起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宋辽和议: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送辽“ ”,暂时获得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宋夏 关系 (1)宋夏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2)宋夏议和: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仍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财物,称“ ”
财政危机 军队数量庞大,官僚队伍膨胀;养兵和养官负担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3.王安石变法
背景 (1)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庆历新政: 发起的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失败
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 富国强兵
措施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 ,取代募兵制
影响 (1)进步性: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局限性: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4.南宋的偏安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 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 ,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 “岳家军”在抗金斗争中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向金求和,将岳飞逮捕杀害
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 ”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1.辽、西夏、金
少数民族政权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政权建立 916年, 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115年, 称帝,建立金朝;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今北京)
政治统治 南北面官制 (1)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 事务 (2)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2)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 :兵民合一 (3)“大定之治”:金世宗统治时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
灭亡 1125年,金灭辽 1227年,被蒙古所灭 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
2.元朝
崛起 (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 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
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统一
巩 固 交通通信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2)分设 ,负责传递公文
地方管理 行省制度 (1)内容:中央设中书省,直辖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地方分设10个行省 (2)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 的开端
边疆治理 (1)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 (3)台湾:设 管理
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形成回族的前身——回回 (2)实行“四等人制”
1.(2024·江苏合格考)王安石认为,秦之所以“兵众而强”,是由于商鞅实行了“什伍之法”;北宋养兵虽多,其战斗力却很弱,则是因为把兵和民截然分开的缘故。为提高军队战斗力,他设想了( )
A.郡县制 B.南北面官制
C.征兵制 D.猛安谋克制
2.(2023·江苏合格考)辽朝的职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为此后的国家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符合这一特点的辽朝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
3.(2024·福建学业水平)元朝在行政管理上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局面。据此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4.(2022·湖南合格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元朝形势图
材料二 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使版图在前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秦朝形势图》,列举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
(2)观察《元朝形势图》,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并说明元朝为此进行的制度创新。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
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7课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知识梳理]
一、1.东京 文官 转运司 禁军 参知政事 三衙 通判 文官 行政效率 2.岁币 岁赐 3.范仲淹 农业贷款 征兵制 4.金朝 临安 岁贡
二、1.耶律阿保机 1038 完颜阿骨打 农耕民族 猛安谋克 2.铁木真 急递铺 省制 澎湖巡检司
[真题演练]
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为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故选C项。秦朝推广郡县制,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排除A、B、D三项。
2.D 据材料“辽朝的职官制度”“因俗而治”可知,这一制度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与辽朝无关,排除。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故选D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时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A、B、C三项皆排除。
4.(1)推广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征服南方越族地区等。
(2)特点:空前辽阔。
创新:实行行省制度;实行驿站制度;设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等。
(3)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为后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借鉴等。
(4)自古以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或制度要不断创新;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