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12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救亡图存的斗争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12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救亡图存的斗争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8 11:19:54

文档简介

第12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
与救亡图存的斗争
[知识梳理]
一、四洲志 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瀛寰志略
二、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 中央权力 
三、“自强”“求富”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开平煤矿 早期现代化 封建统治 
四、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公车上书 明定国是 京师大学堂 守旧势力 社会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 
五、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盲目排外 
[真题演练]
1.A 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故选A项。《海国图志》作者是魏源,《瀛寰志略》作者是徐继畬,《变法通议》作者是梁启超,B、C、D三项均可排除。
2.B 据材料“近代军事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可知,该企业属于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可以用来说明洋务运动的特点,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题意无关,皆可排除。
3.A 据材料“代表了‘中国民气’”“‘振刷’了中国的国民精神”可知,义和团运动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振奋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精神,故选A项。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均可排除。
4.(1)措施:一口通商,指定行商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限制外商在华活动,限制华人出海贸易。
影响: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购买、试造西方船炮;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第12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救亡图存的斗争
【考点综述】
课程标准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开眼看世界
人物 活动 意义
林则徐 开办译馆,收集信息;汇译《    》 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魏源 编成《    》(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        ”的思想
徐继畬 撰成《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二、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创立拜上帝会
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 《       》 (前期)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资政新篇》(后期)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评价 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     下移
局限性 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三、洋务运动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使统治阶级认识到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目的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代表 人物 奕?、曾国藩、    、左宗棠、张之洞
实践 活动 (1)官办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 (2)官督商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3)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评价 进步性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      的尝试
局限性 初衷不是改变    ,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失败是必然的
四、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       》,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 (3)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    》等文章,宣传变法主张
经过 (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    ”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此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史称“百日维新”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      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原因 (1)客观上:    强大 (2)主观上: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    ,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没有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影响 (1)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经济:推动中国        的发展 (3)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五、义和团运动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
口号 “    ”
结果 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评价 (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    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局限性:存在    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2024·江苏合格考)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在翻译的帮助下,利用他所能得到的各国著作,以获得中国以外世界各国的知识。他将获得的知识汇编成(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变法通议》
2.(2022·江苏合格考)右侧照片是近代军事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内部场景。该照片可以用来说明(  )
A.鸦片战争的起因
B.洋务运动的特点
C.甲午战争的危害
D.北洋军阀的割据
3.(2023·江苏合格考)1901年,留日学生发表的《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认为,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中国民气”,其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行为“振刷”了中国的国民精神。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精神
B.促使大批的学生留学日本
C.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4.(2022·北京学业水平,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1)依据材料一,概述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曾国藩的主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