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19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梳理]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1949年10月1日 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工业化 银元之战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杨根思 抗美援朝精神
三、一边倒 苏联 1953 求同存异
四、工业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变革
[真题演练]
1.A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北咸宁县地主仍占有大量土地,而占农民人口55.5%的贫雇农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8.7%。为改变这一现状,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给广大农民分配土地,故选A项。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均可排除。
2.D 据材料“长津湖”“杨根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故选D项。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均可排除。
3.A 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社会征集国旗样式,曾联松先生的作品入选,故选A项。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可以排除。
4.(1)条件: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中国成立初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巩固了人民政权;新中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就。
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业建设;坚持党的领导;结合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第19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考点综述】
课程 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和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主要内容 通过的《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 ,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 (1)结束了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剿匪 镇反 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措施 人民解放军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土地 改革 措施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
影响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扫除了障碍
稳定 物价 措施 “ ”和“米棉之战”;统一财经
影响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到1952年底, 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 援朝 背景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过程 1950—1953年,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影响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 ;涌现出 、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锻造了伟大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大外 交方针 “ ” 先后与 、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日内瓦 会议 时间、地点 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
内容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影响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会;中国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提出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倡议 1954年6月,中印、中缅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亚非 会议 时间、地点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内容 中国提出并坚持“ ”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制度: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1953— 1957年)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落后面貌 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大改造 (1953— 1956年)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政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时间、 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法律 文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政治 制度 确立的 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思想指导:毛泽东思想 地位 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 的指导思想
1.(2024·江苏合格考,节选)湖北咸宁县在新中国成立后做了一次统计,占全县总人口3.9%的地主,却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5%,而占农民人口55.5%的贫雇农,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8.7%。为改变这一现状,人民政府进行了( )
A.土地改革 B.米棉之战
C.银元之战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22·江苏合格考)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一次战役中,已经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和鲜血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3.(2021·江苏合格考)有一封信写道:“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与该信件密切相关的史事是( )
A.开国大典 B.“一国两制”提出
C.香港回归 D.“九二共识”达成
4.(2023·江苏合格考,节选)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化三改”、三线建设等阶段,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
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材料二 从工业化建设第一个时期的伟大成就中可以发现:(1)我国依据当时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变化,实施“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既发展沿海工业,也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发展,工业化建设注重平衡工业布局。(3)我国重视工业发展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农业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首位,工业化建设注重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摘编自徐坤《新中国七十年
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化三改”实施的有利条件及其所确立的经济制度。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彰显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