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综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背景 斗争 概况
(1)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2)国民党坚持 的方针 重庆 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 政协 1946年1月通过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 ,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挫败国民党 全面进攻 中共中央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全面进攻很快被粉碎
粉碎国民党 重点进攻 (1)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华东野战军在陈毅、 指挥下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领域 表现
经济崩溃 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 ,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信誉破产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国民党的信誉一落千丈
内战独裁 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第二条 战线 以 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配合了人民解放军作战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土地改革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制定《 》,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 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1949年春召开,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转移到
北平谈判 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 》上签字,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占领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 胜利 (1)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 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②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2)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1.(2024·江苏合格考)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一举攻克天津,使北平25万国民党守军陷入绝境。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下,傅作义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条件。这发生于( )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2.(2023·江苏合格考)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战场示意图(局部)。这次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2022·江苏合格考)下面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
五月二十七日上海
时有鼓吹之汽车疾驰而过,喊口号“共产党万岁”“主席万岁”……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卒致有今日之颠覆。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
——《竺可桢日记》
A.1937年 B.1940年
C.1945年 D.1949年
4.(2023·广西合格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第一次中央官制改革有名无实。其后设置资政院,然而权力相继由满族内阁与皇族内阁掌控,载洵等人“殖其私财,卖官鬻缺”。各省请愿者虽云集京师,但“政府始终冥顽如故,最后竟以军警驱逐请愿代表回籍”,立宪运动最终失败。
——摘编自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
材料二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之后,各方争议甚大。中国民主同盟认为,“此次宪法所依据的宪草乃国民党片面提出的草案”,违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程序与精神。孙科等国民党高官认为,该法“思想上有矛盾,因之在制度上欠和谐”,不能体现典型的时代性格。其他国会代表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都未参会,“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 ”该宪法最终沦为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装饰品。
——摘编自汪朝光《中华民国史(1945—1947)》
材料三 在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工作。除了全国各级人大596万多代表的讨论外,还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全民讨论,参与人数达1.5亿,形成了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该宪法的制定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典范,为其后历次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依据。
——摘编自董成美《制定我国
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宪法》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第18课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一、独裁和内战 双十协定
二、中原解放区 粟裕
三、纸币 学生
四、中国土地法大纲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数量 乡村 城市 国内和平协定 南京 中国最广大人民
[真题演练]
1.C 据材料“1949年”“北平25万国民党守军”“傅作义……和平改编”可知该事件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北平得到了和平解放,故选C项。其他三项时间不符,均可排除。
2.A 据材料中“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和地图中的沈阳、锦州可知,该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故选A项。其他三项皆排除。
3.D 据材料“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之来”可知是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情景,故选D项。其他三项时间不符,均可排除。
4.(1)改革不彻底,没有配套的完善的措施;改革主导者的政治素质不符合改革的要求;清政府未真正想实行君主立宪制,只是加强满洲贵族统治的权宜之计。
(2)缺乏合法性和权威性;缺乏民主性和契约性;缺乏至上性和独立性。
(3)广泛的群众性;真正的民主性;全过程的人民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