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考点综述】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4.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中共十八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共十八大 时间 2012年11月
主线 坚持和发展
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 “五位一体”
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目标
中国梦 本质 实现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途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九大 时间 2017年10月
主要内容 (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之间的矛盾 (2)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要内容 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 新的飞跃
中共十九届 六中全会 时间 2021年11月
主要内容 通过了《 》,科学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确立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3.中共二十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时间 年10月
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心 任务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 ,以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内涵 “小康”讲的是 ,“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底线任务
历程 2013年,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
年2月,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意义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
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领域 表现
经济实力 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稳居 ;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科学技术 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我国进入 行列
人民生活 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
国防军队 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和军事政策制度,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大国重器列装,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3.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应对外部形势 面对国际上保护主义抬头、单边霸凌的逆流,我国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捍卫
推动港澳发展 (1)2020年6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全面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 (2)深入推进 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解决台湾问题 (1)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2)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应对疫情暴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背景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提出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含义 使中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旗帜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主线 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
目的 为实现“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 共同体 首次提出 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
全面阐述 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全面阐述
写入宪法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序言
外交实践 (1)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2)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践行 的全球治理观 (3)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 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1.(2022·江苏合格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中“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022·江苏合格考)下面呈现的是新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部分成就,这体现了我国( )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81年,中国成为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
·2018年,“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
·2021年,中国三名航天员入驻“天宫一号”空间站。
A.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市场经济逐步壮大
C.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D.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3.(2023·湖南合格考)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
4.(2023·陕西合格考)1978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
转折。
——摘自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博鳌
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的题为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
大变局之“变”与“局”》
截至201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举办了100多期减贫培训班,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减贫专业人才近3 000人。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强大动能。
——摘编自齐玉《积极促进国际减贫
合作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并分别概括中国政府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方面的重大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指出中国为应对当今世界大变局所作的贡献,并说明中国能作出这些贡献的主要原因。第22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
[知识梳理]
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富强
改革创新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化时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3.2022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
二、1.发展水平 可持续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1
2.世界第二位 创新型国家 3.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 粤港澳大湾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4.两个一百年 2013 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
[真题演练]
1.D 据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2.A 据题目内容可知自1970年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均可排除。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4.(1)标志性事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对内改革重大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重大举措: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理念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实践贡献:在非洲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减贫培训班,培养大量减贫专业人才;共建“一带一路”,惠及共建国家,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强大动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主要原因: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