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33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33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8 11:33:32

文档简介

第33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考点综述】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      不断发展
政治     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   
组织 1898年,俄国        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   
2.形成: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建立了      。其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    。
3.理论
理论体系 内容
帝国主义理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俄国国情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国胜利理论 (创造性)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        国家内获得胜利”
建立政 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4.意义:创造性地提出    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      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项目 概况
过程 (1)政权并存: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交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国家诞生: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    在俄国正式建立
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的国家 (2)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夏至1920年)
背景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内容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作用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    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开始)
背景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容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    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允许    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形成
背景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
建立 斯大林领导苏联实施“      ”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在此过程中,苏联模式逐渐形成
特点 经济上表现为        ,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      
评价 (1)积极: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2)消极:排斥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1.(2024·江苏合格考)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权面临的危机,其直接诱因在于战争以及余粮收集制带来的粮食短缺,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没有按照俄国国情正确地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为此,苏维埃政府(  )
A.征收固定粮食税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施计划经济
2.(2022·江苏合格考)这是1922年春天莫斯科的一个生活场景:教授夫人们不再私下里偷偷出售白圆面包,而是在前些年一直被征用的自行车修理铺中公开售卖。这一场景能够反映当时的苏俄实行(  )
A.余粮收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收购制
3.(2023·江苏合格考)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1%上升到77.4%,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上升为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推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体制改革
4.(2022·山东合格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政府规定:一切余粮都归国家所有,所有粮食一律由人民委员会负责经营,禁止私人买卖;加速对各工业部门大企业的国有化;凡是雇工10人以上或使用动力机械、雇工5人以上的企业,一律收归国有;由国家对布匹、食盐、靴鞋、肥皂等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禁私商经营。
材料二 苏俄政府规定:农民缴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及其他产品,可以自由支配;凡工人在5人以下,拥有发动机的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人数在10人以上,没有机器的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停止国有化,并鼓励私人资本创办企业。
材料三 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提出“在合作化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到1934年,苏联71.4%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
——以上材料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丛书《世界全史·百卷本》
(1)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苏俄政府对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2)材料三反映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指出其主要目的。第33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知识梳理]
一、1.资本主义经济 沙皇专制 产业工人 社会民主工党 马克思主义 2.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主义 3.单独一个资本主义 暴力 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
二、十月革命 苏维埃政权 无产阶级领导 新纪元
三、1.余粮收集制 农民 2.粮食税 私营企业 3.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资料公有制 权力高度集中 市场经济
[真题演练]
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缓和矛盾,1921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故选A项。推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计划经济都是苏联模式的内容,排除B、C、D三项。
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其余粮食由居民自由支配,并且规定国家掌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允许私营企业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存在,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部分,1921年后被逐步取消,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农产品收购制是苏联在农业集体化后,实行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B 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上升为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是因为苏联模式的实行,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点是临时性和共产性,在战争时期有利于战争的胜利,随着战争的结束弊端逐渐显现,1921年改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改革是勃列日涅夫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改革,排除D项。
4.(1)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主要目的: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