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36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36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8 11:35:40

文档简介

第36课 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一)1.(1)自由放任 (3)社会主义 2.国家干预 3.政府 经济发展计划 税收 减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量子力学 互联网 生物工程技术 信息时代
(三)社会生产力 服务业 增加
(四)1.社会保障体系 公共福利 社会稳定 减少福利 减少 2.(1)生产资料所有制 (2)选举权 种族隔离 政治 选举权
二、(一)原子弹 重工业 新经济体制 市场调节
(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和平演变
(三)1.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理论准备 农村改革
[真题演练]
1.A 据材料可知,1950年和1990年联邦德国和日本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比减少,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提升,这体现了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两国不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的变化,不能据此判定工业生产衰退,排除B项;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宏观调控并非一直加强,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社会福利的变化,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1960—1993年瑞典和英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福利国家”不断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通货膨胀严重和经济危机爆发,排除A、B两项;瑞典和英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强,排除C项。
3.C 由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和“新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判断出是勃列日涅夫改革,C项正确;斯大林执政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排除A项;赫鲁晓夫执政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是1985—1991年,排除D项。
4.示例:应辩证看待西方“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具有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但“福利国家”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也存在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等弊端。因此,应重视发挥“福利国家”的积极作用,同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其弊端,在提高社会效益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第36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考点综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背景
(1)1929年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    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3)    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    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3.主要措施
范围 时间 内容
各国 20世纪50—70年代初“黄金时代” 加大    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制定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信贷、利率、    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 适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国际 1945年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 ①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银行、     等 ②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项目 概况
背景 ①相对论的提出和    的发展 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③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内容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    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的突破等
影响 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    ,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项目 概况
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    的提高
表现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    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项目 概况
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    
作用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    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调整 ①20世纪70年代: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    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②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    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实质 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社会运动
(1)原因:资本主义      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与贫困。
(2)表现
主要代表 原因 结果
美国黑人民 权运动 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    等 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     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争取享有与男子平等的    、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    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 的 发展 成就 ①国民经济恢复并发展 ②相继爆炸了    和氢弹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问题 优先发展    ,农业、轻工业落后
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③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评价 进步性 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局限性 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结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局限性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①经济: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苏联 的 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社会 主义 建设 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社会 主义 改革 背景 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独立发展道路
表现 南斯 拉夫 改革 措施 建立了        ,权力下放
影响 ①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其他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如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东欧 剧变 原因 ①东欧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根本原因) ②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
表现 波兰等国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内战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建设与改革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在中国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    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①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②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世界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2022·江苏合格考)下面是1950年和1990年联邦德国、日本不同产业就业人口分布变化图(单位:%)
它反映了两国(  )
A.社会结构的变化
B.工业生产的衰退
C.宏观调控的加强
D.社会福利的提升
2.(2023·江苏合格考)下面是1960—1993年瑞典和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图。它反映出两国的共同之处是(  )
A.通货膨胀严重 B.经济危机爆发
C.宏观调控削弱 D.“福利国家”发展
3.(2024·江苏合格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将国家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由20多项削减为9项,企业的利润留成由6%提高到17%。这场改革的领导者为(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2022·北京合格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代表人物 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 “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存在下去”
——摘编自李琮《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