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写作 思路要清晰
学习目标
1.掌握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顺序及列提纲的方法。(语言运用)
2.能理解“思路”的内涵,明确思路清晰对写作的重要性。(思维能力)
3.在写作实践中,养成先构思再写作的习惯,提升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以明确的行文脉络组织内容,追求条理清晰的表达效果。(审美创造)
情境导入
你了解建造一座现代化房屋需要哪些工序吗?简单来说,建造一所房子,首先要进行图纸的设计,再根据图纸开挖地基做基础,然后准备建造房子所用的沙子、水泥、砖头等原材料,建造房屋地面上部的结构,同时埋下电线以及水暖管道,然后进行房屋门窗安装,安装好之后,给墙体进行抹灰,最后一步需要处理地面和墙面。其实,写好一篇文章和建造一所房子的过程是一样的,想写好一篇文章,也要先明白自己想写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还要按照什么顺序写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思路要清晰。
新知探究
导学任务:知识理解
什么是“思路”和“思路清晰”?
思路就是写作时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思路清晰就是在谋篇布局中做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让读者明白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主要在说什么。如果没有布局谋篇的意识,习惯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行文便会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令人不知所云。
所以,作文只有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才能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明确中心,学会取舍
为了表达“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这一中心,对下面这些材料,你会做出怎样的取舍呢?
①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
②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
③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
④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⑤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
⑥他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从不让父母接送。
⑦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
③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表达他对运动的喜爱;
④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能体现他乐于助人的精神;
⑤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看出他很热爱公益;
⑥他坚持骑自行车上学,从不让父母接送。”能体现出他很独立。以上材料都与“热爱学习”这个中心没有关联,所以应该舍弃。
而“①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②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⑦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这三项都能体现他爱学习,所以选择①②⑦三则材料。
看到作文题目或者一个话题,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材料。有些材料比较重要,可以写入文中,有些不那么典型,就要果断舍弃。紧紧围绕中心选择直接可信、新颖独到的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小结: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明确顺序,确定详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写人记事、表情达意为主的记叙文,在谋篇布局时,还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材料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或者某种主题。如果要写的事件不止一件,则可以按几件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我们学过的课文,大都有清晰的思路,要注意体会模仿。
1.《回忆我的母亲》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回忆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母亲所做的事 母亲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
1895-1900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抗战以后(1937年)
1944年
时间 母亲所做的事 母亲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 “生育之苦”“好劳动”“整日劳碌” “每天天不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勤劳节俭、宽厚仁慈、
聪明能干
1895-1900年前后 退佃 、搬家、天灾、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坚强不屈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深明大义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识大体、
顾大局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勤俭持家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
抗战以后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支持革命
1944年 不辍劳动 热爱劳动
《回忆我的母亲》是作者通过回忆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展现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小结:
2.按逻辑顺序梳理《纪念白求恩》并进行总结。
第1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3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4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
《纪念白求恩》按照顺畅合理的逻辑顺序,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态,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他最突出的特质,所以先重点论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所以接着来说。对技术精益求精是业务方面的特点,所以放在后边说。在此论说的基础上,再发出学习白求恩的号召。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做到思路清晰的几个步骤:
首先,要理清事情发展的大体经过,把这件事分成几个阶段。
然后,找出每个阶段最重要的关键词,按顺序排好,并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最后,围绕关键词确定详略,并对主要过程展开生动具体的描述。
小结: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列好提纲,形成框架
1.讨论总结拟写提纲的方法。
①设计好整体结构;②安排好详写略写;③确定好写作顺序;④简要概括出每个层次的意思。
2.拟写提纲可以给写作实践带来什么好处?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四:学以致用,写作实践
1.如果以《_________二三事》为题,写一篇记人的文章,你会写谁?请列出作文的提纲。形式不限。
思路引导:①补全题目明确写人对象,确定人物核心特质。②围绕中心筛选 2-3 件最典型的事,用短语句概括事件核心。③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事件。④标注详略,避免平均用力。⑤搭建框架:开头点题 + 人物总印象,中间分事件(标注细节),结尾总结情感或影响。
提纲范例:
(1)标题:《父亲二三事》
(2)中心:通过三件小事,展现父亲勤劳、隐忍、沉默的爱,表达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恩。
(3)结构:
①开头(场景引入):
特写:父亲深夜补渔网的手(老茧、裂痕),引出“父亲的手是家里的支柱”。
②主体(三件事,每件事=概括+细节+人物特点):
事件一:雨中护我
概括:雨天骑车带我,摔倒时父亲用手护住我,自己受伤却笑说“不疼”。
细节:手掌老茧的触感、膝盖的血痕。
特点:担当、隐忍。
事件二:码头的橘子
概括:父亲谎称船上伙食好,实则拌咸菜,却给我留砂糖橘。
细节:旧餐盒里的小橘子、搓衣角的动作。
特点:无私、笨拙的温柔。
事件三:门上的木板
概括:期末考试受挫,我摔门进屋致门框破损,父亲默默修好,钉刻“慢慢来”的木板。
细节:刻字时的侧脸、光滑的木板边缘。
特点:沉默的支持、韧性。
③结尾(点题+升华):
父亲的手、谎言、木板串联成“未说出口的爱”,点明父爱如深海般厚重。
2.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
思路引导:①定立意选事件:确定“晚归原因”或“晚归后果”为重点。②设对比埋伏笔:开头可以用倒叙写回家后的场景,再引出与往常不同的经历。③写过程重细节:用顺叙详述晚归缘由,加入环境、动作、心理描写。④收尾扣题升华:结尾点明感悟,可用环境描写呼应开头。
参考范文:
这天,我回家晚了
钥匙插进锁孔时,客厅的光刺得我眼眶发酸。墙上挂钟指向九点,比往常晚了三小时。母亲从沙发上猛地起身,围裙沾着面粉,父亲手中的报纸边角已被揉皱。
“你去哪儿了?电话也不接!” 母亲声音发颤,目光扫过我湿透的校服和沾满泥的鞋子。我喉咙发紧,放学后暴雨中的画面在眼前闪过。
那天最后一节课,乌云压得极低。放学时暴雨倾盆,我撑伞走到巷口,看见拄拐杖的老奶奶摔在积水里,菜篮翻倒,菠菜、西红柿在泥水中打滚。她白发紧贴额角,雨衣湿透,膝盖渗出鲜血,怎么也够不到滑落的拐杖。
奶奶,我背您去医院!” 我把伞倾向她,半蹲下身。她犹豫着趴上来,我校服很快被雨水浸透,书包带勒得肩膀生疼,每走一步,积水就渗进鞋底。
在急诊室,我才发现扶她时手掌被碎石划破。挂号、缴费、拿药,忙前忙后直到她儿子赶来。临走时,老奶奶从兜里掏出用纸巾包着的水果糖:“快回家,爸妈该担心了。”
走出医院,雨小了。路灯下,我开机看到十几条未接来电和母亲的短信,最后一条写着:“路上注意安全,妈妈在家等你。”
回到家,我把融化的水果糖递给母亲:“我送摔倒的奶奶去医院了。” 父亲默默热饭,母亲摸着我手上的创可贴红了眼眶。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餐桌上饭菜冒着热气,我们的影子紧紧挨在一起。
我懂得,晚归路上的风雨,因善意变得温暖,而家永远是为我留灯的港湾。
3.你有勇气去访问你所在地区的一位名人,或者本校一位你不熟悉的教师吗 勇敢地尝试一次,你不仅会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还能收获满满的自信。记得提前作好准备并列出访问提纲。访问完成后,以《对_____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跟同学分享你访问的经过和感受。不少于500字。
思路引导:①定对象明主题:选陌生教师或名人,确定访问主题(如教学故事/成长经历),提前查资料设计3-5个递进式问题。②抓细节写过程:用环境描写开头(如办公室布置),记录对方回答时的微表情(如推眼镜、停顿),穿插自己攥衣角、屏呼吸的动作。③融感受升主题:对比访问前忐忑(如“手心出汗的预习本”)与访问后触动(如发现教师熬夜备课痕迹),用金句收尾(如“三尺讲台藏着星辰大海”)。
参考范文:
对陈老师的一次访问
推开物理办公室的门,油墨味混着纸张的清香扑面而来。陈老师正伏案批改作业,白炽灯将他微驼的背影投在贴满便利贴的玻璃窗上,那些写满公式和实验要点的黄色纸条,像繁星般点缀着整面墙。
访问前的忐忑此刻愈发明显,我攥着被手心汗浸湿的笔记本,连“老师好”都说得磕磕巴巴。陈老师摘下老花镜,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别紧张,就当聊聊天。”他的声音像实验室里那台老式收音机,带着沉稳的质感。
“您为什么选择当老师?”我翻开提前准备的提纲,喉
结不自觉地上下滚动。陈老师望向窗外的操场,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上金边:“二十年前,我带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个女孩,总在课后追着我问黑洞的奥秘。有天她举着自制的望远镜,兴奋地说看到了木星的卫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知识传递带来的光亮,比任何天体都耀眼。”他说话时习惯性地转动钢笔,指节上有常年握粉笔留下的薄茧。
当被问及教学中最难忘的事,陈老师的动作顿了顿。“去年物理竞赛备赛时,有个学生总卡在力学综合题上。他每天午休都抱着习题集来找我,笔记本上画满了擦改的痕迹。记得决赛前一晚十点多,他发来消息说模拟卷的压
轴题毫无头绪。我让他带着题到办公室,我们就着草稿纸反复推导受力分析,窗外的路灯一盏接一盏熄灭,直到他突然跳起来喊‘我懂了!’。”陈老师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湿润,“后来他在竞赛中拿了省一等奖,但我永远记得他解题成功时眼里的光。”
离开时,暮色已浓。走廊的公告栏贴着陈老师指导学生获奖的照片,而此刻他又坐回桌前,继续批改作业。泛黄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旁贴着张便签:“每个孩子都是等待点燃的火种。”原来三尺讲台的方寸之间,真的藏着照亮星辰大海的力量。
陈老师让我明白,教育的温度,就藏在那些不厌其烦的讲解与默默守护的坚持里。
本节课围绕“思路清晰” 的写作目标,学习了明确中心、筛选材料、合理安排顺序及列提纲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先构思后动笔,养成有条理表达的习惯,让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思路要清晰
明确中心,学会取舍
明确顺序,确定详略
列好提纲,形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