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少年正是读书时
综合性学习
1.借助读书交流分享,提升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在互动中深化阅读体验。(语言运用)
2.学会筛选书籍,提升文本辨别能力与阅读审美品位,发展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探索个性化阅读方式与方法,形成自主阅读策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4.激发阅读兴趣,认识读书对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增强文化意识。(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你喜欢阅读吗?你看过这些书吗?
你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籍?
课外阅读时,你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
新知探究
活动任务一:爱读书,了解国民阅读状况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相关专业机构在这一天会发布上一季度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阅读“资料一”“资料二”(见课本P100—102),根据其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1.仔细阅读“资料一”,尝试用三段文字分别表述每个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注意用语准确、简明扼要、层次清晰。
写好后,组内交流,修改完善,形成一份比较完善的文字稿,在班上展示。
知识链接
如何分析图表数据
理解图表类型 观察图表元素 分析图表内容
①条形图:用于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 ②折线图:显示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趋势。 ③饼状图:显示各部分占整体的比例。 ④散点图: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标题:明确图表的主题。 ②轴标签:了解横轴和纵轴代表的数据。 ③图例:理解不同颜色或形状代表的类别。 ④数据点:直接从图表中获取的数据。 ①数据趋势:观察数据随时间或类别的变化趋势。
②数据分布: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③数据关系: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
①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幅稍高于纸质图书阅读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有所下降。
②2022 年我国成年国民阅读方式丰富多样,“纸质图书阅读”和“手机阅读”方式更受青睐,“听书”和“视频讲书”方式的读书成为新的阅读选择 。
③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移动阅读依旧是数字化阅读主要形式。
图表所包含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别设计“2021、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和“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的图表,准确、直观地呈现资料中的文字信息。
2021、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柱状图
2021、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
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柱状图
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均阅读量(单位:本)
3.阅读“资料一”和“资料二”,你能从中看出规律或问题吗?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听书习惯逐渐养成。
纸质图书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阅读形式,超过四成的国民想读纸质图书。
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能力平稳提升,阅读率和阅读量均较往年有所增加,青少年人均阅读课外书超过13本。
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阅读时间越来越长,深度阅读有待加强。
新知探究
活动任务二:读好书,分析自身阅读实际
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阅读将为你的一生奠定基础。2023年,相关部门颁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这份方案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
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在这些方面,你和你的同学做得怎样呢?
1.开展问卷调查
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资料三”(见课本P102—103),看看你们小组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补充在问卷中。
第二步:全班汇总、讨论新补充的问题,最后统一制订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把问卷打印出来,或利用网络问卷调研平台,做成电子问卷。
第三步: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分别在初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相同比例的同学,邀请他们填写问卷。
问卷补充问题参考:
①你通常在什么场景下阅读?(可多选)
□放学后在家 □学校课间/午休 □通勤路上(如乘车)
□周末/假期 □ 其他_____
②你更倾向于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单选)
□纸质书 □电子书(含手机/平板/阅读器) □两者皆可 □无所谓
③选择一本书时,你最看重的是?(可多选)
□内容主题(如情节、知识) □作者知名度
□同学/老师推荐 □封面设计/装帧
□口碑评分(如豆瓣评分、排行榜) □其他_____
④在读书过程中,你是否会主动与他人讨论或分享心得?(单选)
□经常讨论(如参加读书小组、和朋友交流)
□偶尔分享(如发朋友圈)□只在课堂/作业中被动讨论
□从不分享……
2.分析调查数据
其他分析角度:
阅读态度与习惯
阅读内容
阅读方法
……
3.制定读书计划
制定一份自己未来一年的读书计划。
注意:包含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等要素。
阅读量
①年度阅读总量:15本书
②每月阅读量:至少1本书
③每学期阅读量:至少7-8本书
阅读时间
①每天阅读时间:至少20分钟
②每周阅读时间:至少2.5小时
③每月阅读时间:至少10小时
阅读内容
①经典文学作品:5本,如《西游记》《水浒传》等。②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3本,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资治通鉴》。③科普读物:3本。如《昆虫记》等。④成长励志书籍:2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⑤古诗文选读:1本,如《唐诗三百首》。⑥其他:1本
阅读方式
①纸质书籍:主要阅读方式,保护视力,便于做笔记。②电子书:辅助阅读,适合查找资料和阅读短篇文章。③听书:在适当场合,如休息时,听一些有声读物。
实施策略
①制定每月阅读计划,明确阅读书目和时间安排。
②每本书阅读完成后,撰写简单的读后感或书评。
③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分享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④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读书活动,拓展阅读视野。
⑤定期检查阅读进度,必要时调整阅读计划。
新知探究
活动任务三:善读书,共同研讨促进阅读
1.各小组将本组发现的阅读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交给老师,师生合作从中选择两三个,在全班召开一次讨论会。大家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
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想一想,你是否存在这些阅读问题?
缺乏阅读的兴趣或动力、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不集中、阅读习惯不良、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或习惯、阅读后记不住内容,或不擅长做笔记、阅读材料选择不当、阅读焦虑、阅读资源获取困难、阅读反馈缺失。
2.有许多名家对于读书发表过精彩的论述。阅读“资料四”(见课本P103—104),并自主搜集其他有关阅读的论述,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理解,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反思、改进自己的阅读。
其他有关阅读的论述: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名人读书经验
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陆游的有的放矢法: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毛泽东的四多法: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
例如,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毛泽东先后读了十七八遍。在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及唐宋诗词的时候,常常要求自己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并且要精深了解,透彻领悟。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读了至少四五遍。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他还跟人说,《红楼梦》要读过5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
华罗庚的“厚薄”法:“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3.基于以上活动,结合“资料夹”(见教材100页)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400字。以下题目可供参考:
我的读书计划
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
怎样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这种阅读习惯要不得
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
谈谈读书之乐
参考范文:
谈谈读书之乐
有人说,读书是与无数有趣的灵魂相遇;有人说,读书是在文字中周游世界。对我而言,读书之乐,在于它像一位贴心的朋友,总能在不同的时光里,为我点亮心灵的灯盏。
读散文时,仿佛置身于作者的回忆里。读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笨拙却温暖的身影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人,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爱,原来早已悄悄落在每个人的生命中;读林海音的《窃读记》,那个在书店里偷偷读书的小女孩,让我想起自己在图书馆踮脚找书的模样——原来对知识的渴望,不分时代,都闪着同样的光。这些文字像一汪清泉,轻轻冲刷着日常的浮躁,让我懂得用心感受身边的温柔。
读小说时,如同踏上一场奇幻的旅程。翻开《哈利 波特》,霍格沃茨的城堡在眼前浮现,骑着扫帚飞翔的少年教会我勇气与友谊的力量;走进《小王子》的星球,狐狸说的“驯养就是建立羁绊”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这些故事让我在书桌前就能穿越时空,既看到了远方的星辰大海,也照见了自己内心的纯真。
读诗词时,仿佛与古人对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豪迈,让我在考试失利时重拾信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李清照的细腻,让我学会在忙碌中停下脚步,看看窗外的花开叶落。这些凝练的文字像一个个精致的灯笼,照亮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也让我的情感有了更美的表达。
读书的乐趣,还藏在那些小小的瞬间里:冬日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读童话,阳光在书页上跳跃;睡前读一篇短文,让柔和的文字伴我入眠;和同学分享喜欢的段落,笑声里满是共鸣的喜悦。每一次翻开书本,都是一次小小的冒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遇见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感动。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而我觉得,书中藏着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它是迷茫时的指引,孤独时的陪伴,也是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当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当文字在心中激起涟漪,读书之乐,便悄悄融进了我们的生命,成为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了解国民阅读状况、分析自身阅读实际、研讨名人读书方法,引导大家认识读书的意义,学会筛选书籍与个性化阅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养成良好习惯,在文字中感受乐趣、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