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学习目标
3.背诵并默写全诗。(语言运用)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学习《秋词》(其一)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他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在今湖南常德)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2.大声朗读诗歌,用简要的语言说说诗意。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诗意:自古文人悲叹秋天寂寥,我却说秋日胜过春朝。晴空万里,黄鹤冲云直上,引发诗情飞向碧空云霄。
3.领悟诗情。
(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后两句作者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上”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4.归纳提升。结合诗人一生的经历,尝试解读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①写作背景:政治失意后的逆境发声
《秋词》写于 805 年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此前他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从中央官员被贬到偏远蛮荒的朗州,政治理想受挫、生活环境艰苦,是他创作的现实困境。
②反传统的情感突破
古代文人多借秋天抒发寂寥悲伤(如宋玉“悲秋”传统),但刘禹锡却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反差源于他不服输的性格 —— 即便被贬,也不陷入消沉,反而从秋天“一鹤排云”的景象中,看到冲破压抑、向上飞翔的力量,暗合他不甘屈服的心境。
③抗争性格的必然体现
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如连州(今广东连州)、夔州(今重庆奉节)等地,但始终保持抗争精神。他相信人在逆境中应主动抗争(哲学上称“天人交胜”),这种信念让他的诗歌超越个人失意,转为对生命力量的赞美。《秋词》既是他当时不向命运低头的宣言,也为他后来屡遭打击却始终昂扬的创作基调奠定了基础。
简言之,被贬朗州的困境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倔强,使他借秋景唱出不甘沉沦的心声,成为突破传统“悲秋”的励志之作。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学习《夜雨寄北》
1.走近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诗意理解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的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家中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4.诗句赏析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中,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3)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时候的景象。
“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5.主旨理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荡气回肠。“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刘禹锡《秋词》(其一),感受了诗人借“鹤排云上” 的意象展现的乐观豁达心境,体会了对比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又通过解读李商隐《夜雨寄北》,在 “巴山夜雨” 的虚实交织中,领悟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归期未定的怅惘。两首诗虽主题不同,但都以凝练的语言传递出独特的情感力量,值得反复诵读品味。(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走近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2.写作背景
本诗是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
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这时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
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诗意理解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诗意:我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4.诗句赏析
(1)如何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画线词语的作用?
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2)具体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生出戎马征战的幻梦,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还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现。
5.主旨理解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渴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潼 关
谭嗣同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学习《潼关》
1.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背景资料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荣光。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3.诗意理解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意: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都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4.情感品读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主旨理解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4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阵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赏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僵卧孤村”与“铁马冰河”的虚实对照中,感受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又通过研读谭嗣同《潼关》,从“云簇雄关”“河嫌束狭”的拟人化描写中,体会到少年诗人冲破束缚、追求解放的豪迈意气。两首诗均以景抒怀,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人兼具家国情怀与个性风采的精神境界。愿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既能以诗人的赤忱之心守望家国理想,也能带着如潼关云水般不羁的勇气,在属于自己的人生天地间,抒写出敢爱敢为、胸怀天下的青春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