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40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 (共40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7 12: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目前人类最多往地下的打井深度也只有10几千米,这对于地球6371千米的平均半径来说只是皮毛。
导入
思考:我们如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球内部圈层有哪些特点呢?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⑴通过学习,掌握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⑵通过学习,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情况。
⑶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学习任务
1.什么是地震?在图1-17上准确找到震源、震中、震中距和等震线。
2.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是什么?
3.分析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一种自然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多个烈度。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性等
学习任务
4.什么是地震波?列表对比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体 地面感受 破坏程度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快

固、液、气

上下震动
左右摇晃


波速随介质的变化而变化
结合《同步练习》的教材导学部分
一、地震和地震波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
评讲
节选电影唐山大地震
一、地震和地震波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③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④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评讲
地震波
1. 概念:
2. 分类: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名称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纵波(P) 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横波(S) 慢 固体 纵 波: (P波)
横 波 (S波)
评讲
3. 传播特点:
展辨
先小组内核对导学案答案,并辨析记录发现的问题和疑惑。
自由展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
【基础感知】
1.
分类 别称 概念 速度 通过介质 共性 地物表现
横波 s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慢 只能通过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左右摇晃
纵波 p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上下颠簸
地震来临时,人们在地面上和在水上的感觉有何不同?
思考:
地面上: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水面上:只会上下颠簸
通过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索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评讲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s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6371
33
2900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纵波、横波波速速度加快
纵波波速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地核
,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原、高山地区可达60~70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最表层)
①位置:
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厚度:
③主要组成元素:
④组成物质:
(地壳上层)硅铝层:
(地壳下层)硅镁层:
铝减少,镁、铁比重增加,该层连续分布。
硅和铝的比重大些,该层分布不连续,大洋底部缺乏。
大陆部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球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评讲
【基础感知】
2.
圈层 范围 平均厚度 分布规律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 17千米 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合作辨析】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
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面,
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F表示      面。
界面 位置 地震波波速变化 意义
莫霍面 地壳、地幔分界面
古登堡面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莫霍面
横波纵波在此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消失
突然变小


古登堡界面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
横波、纵波速度都突然增加
在大陆地面下约2900千米处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幔与地核分界
地球内部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分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
横波
地震波
反馈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D
反馈
2.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 黄土高原 C 大西洋 D 刚果盆地
C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课时
导学
1、结合课本25-26页内容,归纳记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征。
2、阅读26页内容,记忆岩石圈的范围。
3、阅读课本27-28页内容,总结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学思
1、学生在导学指导下先通读教材,整体感知,然后结合教材完成导学案,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疑惑。
2、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请保持安静,手持笔,不左顾右盼,不抖腿,完成自己的导学案,有疑问的的地方,举手示意老师。
展示
自由展
展辨
先小组内核对导学案答案,并辨析记录发现的问题和疑惑。
我展示
我质疑
我回答
我提问
(一)地壳:
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 范围: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
讲评
氧48.60%
硅26.30%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铝7.73%
铁4.75%
钙3.45%
钠2.74%
氢0.76%
其他1.20%
钾2.47%
镁2.00%
3.地壳的主要物质组成:
讲评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讲评
(二)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范围: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2.软流层:
讲评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3、岩石圈:
讲评
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三)地核:
1.范围:
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讲评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大洋部分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部分厚,平均39~41千米。
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组成物质主要为铁和镍,分内核和外核,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讲评
(一)大气圈:
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
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1.组成: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特征:
讲评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二)水圈:
陆地内循环(内流区)
海陆间 循环 (外流区)
海上内循环
-----
-----
1.组成:
2.特征: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讲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生物圈:
1.组成: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特征:
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圈
讲评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 ,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你们觉得这三个地球外部圈层有什么关系吗?
思考:
讲评
思考
.根据地球三大外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将这四大圈层的名称填入空格中。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讲评
预设展:
展示
【合作辨析】
1、①地壳 固
② 地幔 岩浆
③地核 液态或熔融
④岩石
2、(2)大气 水 生物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4)厚 厚 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反馈
地球的内部
圈层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特征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
划分
地幔
依据
地壳
两个不
连续面
地核
课堂小结
返回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物质形态
空间分布
相互联系
水圈
生物圈
返回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3.从地壳到地心(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D
D
A
反馈
据英国媒体《太阳报》2020年12月14日消息,意大利当地时间13日夜晚11点,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发生间歇性爆发活动。据此完成4、5题。
4. 埃特纳火山喷发的物质最可能来源于( )
A. 地壳 B. 下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5. 埃特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烟柱最先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是(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生物圈 D. 岩石圈
D
A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