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7 09:3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后完成练习。
那水呢,( )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 )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chéng 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青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líng 的蓝水晶。
1、冬冬对语段中的个别字词不是很确定,请你帮他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贮( )蓄 空líng( ) chéng( )清
2、在摘抄时,冬冬由于粗心写错了一个词语“______”,其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语段中的加点字“贮”应查_______部,“贮”的正确解释是_______ 。
A. 收藏;收获 B. 储存;积存 C. 储蓄(钱财)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5.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下文写济南的山水景物,都与此相关)
B.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突出了小山的娇美)
C.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雪的情态,烘托出一种恬适的氛围)
D.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温暖、多情)
6.下列各句的朗读处理你觉得不妥当的一项是 ( )
A.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句中,“温晴”重读,能突出济南冬天的鲜明特点。
B.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句中,“觉得”后停顿,“有了着落”和“有了依靠”连读,这样能突出冬天里济南人的安全感、温暖感。
C.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句用欣喜、赞叹的语气来读,节奏轻快些,这样,“妙”的韵味就出来了。
D.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中,“济南”重读,强调济南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与众不同,更能突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拟修辞的一项是 ( )
A.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B.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C. 他们(小山)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8.老舍,满族,原名__________,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____________”称号的作家。著有小说《__________》《四世同堂》,话剧《__________》《龙须沟》等。我们学的《济南的冬天》是他创作的一篇_________ 。
9.同学们学完《济南的冬天》后,想拟两副对联来表现文中美景,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从下面选项中选取合适的句子填在横线上(填选项)。
对联一:________,有山有水美如画。
对联二:白雪山尖白, ________ 。
A. 暖风暖阳恰似春 B. 无风无寒暖似春
C. 绿藻水中绿 D. 绿藻映水绿
10、名著导读
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阅读提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由《小引》《后记》和十篇文章组成,原名《___________》。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而兼顾叙事。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任务一: 请你将阅读提示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任务二:请你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注意不要写成作品简介。
(3)任务三:请说说阅读《朝花夕拾》时你采取的策略。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1、文章描写了哪些状态下的济南冬天的山?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12.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雪后小山的?找出表明作者写作顺序的词语,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13.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A. 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 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和,写了有水在山坡上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上的草地。
C. 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写了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表明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有的颜色会比雪色更美。
D. 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山的肌肤”可以想象成春天来临后满山花草覆盖的景象,即便是雪后也只是越发显出济南冬日的温和。
14.课文以“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羊的冬天
李娟
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侧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他说:“在放羊。”
我真蠢。
——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为啥?”
“你嘛,肯定不到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致迷失方向,在苍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作为不放羊的人,我、嫂子,还有加玛,整天清理牛圈羊圈,背雪,打慷,赶牛,绣花……然而就算从早忙到晚,也没有出去放羊的人一半那么辛苦。
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用哈语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捱。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
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细微传来的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撒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若又发现一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扎眼。天又这么冷……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毕竟他放了一辈子羊,可能是经验之举吧。
在特别冷的日子里,居麻就拎着洗手壶在羊群中东找西找,不时捉一只羊骑在胯下,掰着它的脑袋浇水。我问他在干什么。回答:给羊“刷牙”。这种话当然不能信,得靠自己观察。我便认真地观察,结果发现是在喂药片。他这才承认是在给羊治“感冒”。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当然,这种话也不能信,但又实在观察不出。
至于给羊抹灭虱灵……也不知从何判断。我见他大都涂在羊背上,有一些则涂在肚子上,大约根据羊毛的凌乱形状来判断有虫的部位吧?羊哪里痒了,自己会在圈墙上蹭来蹭去。唉,这么冷的天,羊毛就像一床厚被褥,虱子们想必都过得很舒服,又暖和又有得吃喝。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
(节选自《冬牧场·羊的冬天》,有删改)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居麻是一个哈萨克族牧民的形象,在他身上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粗砺、坚忍以及极强的生命力。
B.“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通过心理描写,既表现了“我”对居麻行为的不理解,也反衬了其经验丰富。
C.作者为读者呈现了游牧民族最真实的一面,居麻、嫂子的形象虽不完整,却深刻地展现了他们安然自适的生活态度。
D.作品像摄像机一样忠实摄下真实事件和人物外在言行,通过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巧妙地运用反衬手法,呈现作者所见所闻。
16.文章写居麻讲述“汉人放羊”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17.2010年1月,李娟加入了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冬牧场》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夏 乔叶
这天十点来钟时便听得秀梅家那边热闹起来,出门朝她家瞧望,方想起来她家是今日应“好儿”。大英、孟胡子、张大包等一干人都已在门边站着,峻山和秀梅两口子的腮帮子上红艳艳的,也不知被谁给擦的口红还是胭脂。秀梅喊我过去,我便也走过去,随着一干人流水般地进了门。礼桌旁边贴着个小条:收礼不待客。我问张大包,现在都兴这个了?倒是利落。张大包笑道,这个好呀。谁还差一顿饭。省了多少麻烦。
没饭可吃,也不过是贺个喜,瞧瞧家具陈设,再说上几句场面话。两边的大红贺联一看就是孟胡子的手笔:
迎八面春风入院
接四方贵客归家
便冲着这字可劲儿夸。
门头匾还用红绸子蒙着,不一刻,赵先儿吆喝着吉时已到,大英和孟胡子便被请过来给门头匾剪彩。赵先儿又说了几句吉利话,便领喊众人一起倒数三个数,两人各扯着红绸子的一端,使劲儿一拽,黑底金字的“山明水秀”牌匾便露出整个儿真容,众人一片喝彩。鞭炮随即炸裂裂地响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见是一挂接一挂,衔接紧密。
便在这声音里看房子。一楼熟,二楼我还是第一次上。主屋和两边厢房是客房,实木的桌柜床架都只刷了一层清漆,虽显简单却也清爽。临街是餐厅,装着大落地窗,安放着几套餐桌椅。秀梅说是孟哥设计的,让游客边吃边看景。孟胡子道,不是有两句诗嘛——地老师你准知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就是这个意思。客看着外面是景,外面看着客也是景。客在这上面吃着饭,就是一幅活广告。隔锅饭香嘛,里头吃饭的人越多,外头想进来吃的就越多。大英道,鸦飞旺枝,猪吃抢食,也是这个意思。孟胡子道,意思是这个意思,话不是这个话。以后客多,咱们张嘴前都得思思想想,不能像她这样太随心随意。大英道,一不小心叫老孟揪住了辫子,咋还成了反面教材。笑了一番,也便散了。
我和孟胡子前后脚出门,迎头碰到豆嫂也来随礼,端着一盆豆腐,于是又站住和豆嫂寒暄。豆嫂对孟胡子说她已经盘好了馅儿,要孟胡子中午去她家吃饺子。饺子我也许久没吃,心里一动,我便搭上话,问她给孟老师备的是啥好馅?她说没啥大鱼大肉,就是笨韭冒了头茬,包个韭菜鸡蛋馅饺子,尝个春鲜。哪里来的笨韭?就是在俺门口的菜地里嘛。搭了块塑料薄膜,就拱出得快了些。二月韭,八月藕,男不离韭,女不离藕。这韭说的就是笨韭,对身体可好着哩。那味儿跟山韭可有分别。说着便又把话茬朝向孟胡子,等孟胡子应下来方才顺便邀我,我自是答应。看着她的背影,我问孟胡子该拿着什么分寸的礼,孟胡子说我拎瓶酒,你看着办。我便拐进秀梅超市问秀梅,秀梅问过缘故,笑道,那你就拎壶花生油。这是天天要用的实在东西,村里人不爱虚的。你们俩有酒有油上门,这意思也好,长长久久,越过越有。我便照办。她边结账边说看你这顿素饺子吃的,活活一个肉价钱。
花生油果然很中豆嫂的意,她兴高采烈地接了过去,笑容都显得油光光的。她正在门口跟香梅说话,香梅端着一个不锈钢小盆,装着几块咸菜,笑盈盈地听着。豆嫂说的正是腌芥疙瘩。她说俺这芥疙瘩可不是光寻常地一层一层地撒盐就妥,最费工夫的是倒两回缸。头一回是下盐的隔天,第二回是又七天以后。第二回倒缸时不是腌出来可多咸水儿吗?这些咸水儿不能扔,加了花椒大料香叶啥的熬成老汁儿,末了再熬点儿糖稀倒进老汁儿里再腌回去,这样腌出来的芥疙瘩切成细丝儿,加点儿醋和小磨油拌一拌,孟胡子说要是放到城里,一碟能卖上十块哩。听我也夸,便又对我说,等饭罢了给你拾些。想不到你恁洋气的人,口味倒跟咱们是一厮的。待她讲完这一截,我便问香梅下载抖音了没有,她说下了。我说秀梅一直念叨着叫组队拍点儿啥呢。
饺子还没包完,我便上手帮忙,她不让,说展眼就妥。她擀皮儿真是一把好手,一手拿擀面杖,一手转皮儿,一张皮儿转一圈,擀出来的皮儿中间厚四周薄,包时这薄边儿往里一合,正合适。中间厚的皮儿正裹着饺子馅,是再也不易煮破了的。满满两锅盖饺子包好,豆哥和孟胡子进了门,孟胡子拎着一瓶“怀川醉”,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豆嫂说这可是好酒,比茅台也差不多吧。豆哥也笃定地说差得一点儿也不多。
酒足饭饱,我和盂胡子便告辞。豆嫂也已将芥菜丝装了两个塑料袋,分送每人一个。虽是满满的,却是小袋子。或者说袋子虽小,却是满满的。
……
进入初夏的山,越来越有看头儿。到处都是喜鹄。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燕子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已经散出了细微且盛大的清香。树上的花迅速地缤纷起来,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我一直纳闷核桃什么时候开花,被雪梅特意指点了一下才知道它开绿花,粗看去花绿叶绿,可不就像是没开花。仔细去瞧还能分辨得出雌雄花,雌花花头比雄花多了一点点紫红。家户们爱种月季,圆圆的小花小朵,颜色却比平原的更称丽。
(节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在一片热闹声中开始,引出秀梅家民宿吉日剪彩、邻里庆贺的活动,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
B.牌匾“山明水秀”,是民宿主人峻山与秀梅两口子名字的巧妙组合,暗示宝水村的自然环境特点。
C.从餐厅二楼临街布局的设计和解说可见,孟胡子是个兼有经营理念和审美趣味的乡村建设策划师。
D.小说中“我”问秀梅去豆嫂家该拿什么分寸的礼,表现出“我”对迎合乡村社会世俗人情的无奈。
1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小说以情节引人入胜,本文用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书写乡村的发展变化,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B.小说中豆嫂热情大方地给香梅介绍腌制芥疙瘩的详细过程,展示出新农村村民勤劳肯钻研、朴实不藏私的美好品质。
C.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尤其是人物语言,平实浅近的家常话中蕴藏着乡村人特有的语言智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与鲁迅《故乡》中农民是被启育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小说视角独特,讲述了新时代农村人的生存智慧对“我”的震动。
20.文末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1.宝水村作为新时代农村的缩影,村民身上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请从文中找三处细节来谈谈你的理解。

三、微写作
22. 《济南的冬天》一文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请你选择一种喜爱的景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要求:① 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②不少于20 0 字。
答案
1.zhù 灵 澄 2.青亮--清亮 3.贝 B 4.不但 况且 5.D 6.D 7.D 8.舒庆春 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 茶馆 散文 9.B C 10.(1)旧事重提 (2)示例一: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的名著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部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认真阅读你一定会喜欢上它。
示例二: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各种故事,生动有趣,有幸福、快乐,也有迷惘,鲁迅先生以他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人生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
(3)示例一:快速阅读。我们可以先采用快速通读的方法,粗略浏览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如果有任何感悟,可以先用两三个词简要记录,待到精读时再作探究。
示例二:分析阅读。精读各篇文章,边读边体会文章主题,给每篇文章写一个小总结。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记下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以及与父母、老师、同学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最后将自己精读探究的成果写出来。
11、阳光朗照下的山,其特点是“慈善”(或“温暖”);薄雪覆盖下的山,其特点是“秀气”;城外远山,其特点是“淡雅”。
12、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描写雪后小山的。表明作者写作顺序的词语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这样有层次地描写雪态、雪色,使这一山的景物层次清晰,使读者不仅能领略到雪的外在美,还能感受到雪的神韵。
13.D
14.①有力地收束全篇;②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③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5.D
16.①“汉人放羊”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冬季牧羊的寒冷、艰苦与寂寞,展现了真实的牧民生活②突出哈萨克族牧民不怕艰苦,能够忍受痛苦,也表现汉人对哈萨克族牧民在冬牧场放牧的艰辛的无知③居麻不直接回答“我”的建议可行不可行,而是用讲故事“回答”,讲故事后哈哈大笑,让读者感受到居麻这位哈萨克族牧民风趣爽朗、坚韧顽强的性格。(意对即可)
17.(1)故事真实: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生活。(2)①叙事精彩: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居麻放羊、饲养羊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②语言精彩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写“羊群晚归”的一段文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居麻的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真实感人。(意对即可)
18、D 19、A
20、①文末描写春末夏初大山深处的飞鸟、麦地和开满枝头的鲜花,描绘出宝水村美丽宜人的乡村田园风光,暗示村民生活的新变化,展示当代乡村在时代潮流中悄然新变的可喜图景。②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作者对宝水村风物人情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1、①“礼桌旁边贴着个小条:收礼不待客。”体现新农村新风尚,村民之间睦邻友好、礼尚往来,符合新时代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好风尚。②通过贺联内容、“主屋和两边厢房是客房”可以看出秀梅家的“好儿”是民宿开张,民宿体现了新农村新的经营模式。③“三晋高中指南我便问香梅下载抖音了没有,她说下了。”“拍抖音”作为新事物,体现了新农民与时俱进的沟通模式。
22、例文:
那些白云薄薄的,像一条条丝带,飘在山峦、村庄、草坪上空。大部分“白丝带”一齐向西飘,可有些“白丝带”却离开了队伍,成了孤独的流浪者,自己去闯天下。这些“流浪者”经过了村庄、草坪、山坡。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白丝带”聚在一起,形成一头遨游在天空中的“白鲸”,“白鲸”一会儿跳跃,一会儿消失在云层中,可“流浪者”们还是没有归队,反而越飘越远……
后来,“流浪者”们与其他“白棉花”簇拥在一起,嬉戏打闹、谈笑风生。这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一点儿波纹。你瞧,“白棉花”们又在天空中跳起了大绳。这些“白棉花”在它们的世界里陶醉,在它们的世界里欢笑,在它们的世界里打闹。白云越积越多,早已分不清哪些是云,哪些是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