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扼住命运的咽喉 检测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 扼住命运的咽喉 检测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8 16: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P50])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蔓延/顺蔓摸瓜 
轻佻/窈窕 
瘦削/削弱
B.顷刻/一碧万顷
创痕/悲怆
栖身/恓惶
C.蚀本/拾级而上
谐谑/贫血
契合/趔趄
D.香醇/谆谆教导
融洽/下颌
漂流/漂白
解析:选D。A项,màn/wàn,tiāo/tiǎo,xuē;B项,qǐnɡ,chuānɡ/chuànɡ,qī/xī;C项,shí/shè,xuè,qì/qie;D项,chún/zhūn,qià/hé,piāo/piǎo。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________,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②图书馆挤满了人,有还书的,有借书的,工作人员________。
③圆明园里的宝物________,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A.应接不暇  俯拾即是  数不胜数
B.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C.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D.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解析:选B。“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不及观赏。现在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解析:选C。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交叉。B.乱用介词“关于”导致主语残缺,去掉“关于”。D.“挑起”与“任务”搭配不当,把“挑起”改为“担起”,或者将“任务”改成“重担”。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从理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真与美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作出的一种反映
②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后一种理性的思考
③真往往指的是一种客观事实
④它是要符合真和善的
⑤美一般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之上的
⑥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A.①⑥②⑤④③
B.①⑤④⑥③②
C.③②①⑥⑤④
D.③⑥②①⑤④
解析:选C。从前文来看,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续的句子应该先谈论“真”,再谈论“美”。③②为一组,谈“真”;①⑥⑤④为一组,谈“美”。主要区别在于②⑥两句,只要注意到③句中的“客观事实”,就应该知道与它相接的是②句而不是⑥句。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4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1787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上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17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金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布罗伊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两岁。他教育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埃莱奥诺雷嫁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格勒、埃莱奥诺雷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轻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此悲惨,他对这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岚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的,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5.分条概括贝多芬幼年曾经有哪些不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家境贫寒。②母亲早逝。③父亲残暴而酗酒。④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担而毫无生活的乐趣。⑤担心自己同母亲一样染有肺病而心情抑郁。
6.第三段中画线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写悲惨的童年生活过渡到写家乡美丽的风景。
7.在节选的部分中,有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内容不容忽视,一是写在布罗伊宁家中短暂而幸福的生活,一是写家乡莱茵河畔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两段文字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贝多芬苦难的一生中,布罗伊
( http: / / www.21cnjy.com )宁家中短暂而幸福的生活以及莱茵河畔美丽的自然风景无疑是贝多芬战胜困苦,勇敢生活下去的精神动力的源泉,从布罗伊宁一家和以后与布罗伊宁夫妇的交往中,贝多芬感受到的是友情的可贵和人性的美好,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对故乡的思念正是他音乐创作的源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赞颂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恐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战争?奥斯特利茨(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的那句豪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贝多芬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
B.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对于这一点,申德勒、格里尔巴策和舒曼都有相关评论。
om来源:w
( http: / / www.21cnjy.com )C.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正如《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和《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然而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D.自1810年后,贝多芬心灵的均衡丧失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楚的思想变得模糊了,乐思也完全消失了,情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
E.贝多芬的不朽不仅在于他的音乐作品,还在于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赠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人生的激励。
解析:选BE。A.“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错误;C.“《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不太确切;D.“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错误。
9.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②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出了贝多芬的伟大。
1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③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11.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这些“力”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②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③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
三、表达与交流
12.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有着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从例子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
国 休 掰 苗 明
例: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国。
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示例,先解释字形,然后分析相关字义,注意诗意化的语言风格。
答案: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用力就是掰。
苗:下良田,上嫩草,草生沃田育成苗。
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同辉天地明。
13.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对提供的语段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就本题而言,应填一个总起的句子,内容的关键词在于音乐作品的“深度”,写得不用太复杂。
答案: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