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P53])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诡谲/橘子 淳朴/醇厚 巅峰/颠簸
B.憧憬/幢幢
反省/省悟
胆怯/商榷
C.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D.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载重/载体
om解析: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C。A项,jué/jú,chún,diān;B项,chōnɡ/chuánɡ,xǐnɡ,qiè/què;C项,chǔ/zhù,náo/ráo,zhuàn/chuán;D项,xié,jiān/chàn,zài。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省委领导在调研民营经济及台资企业发展的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环境问题时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对所有市场主体________的发展大环境。
②在欧洲历史上,体育、艺术和上流社会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把足球和艺术________。
③领队表示,现在的球队与两年前欧洲杯上的球队已经不可________,他虽然尚未恢复百分百状态,但是仍然会尽力帮助球队取胜。
A.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B.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C.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D.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
解析:选B。“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解析:选C。本题从句式杂糅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分残缺、两面对一面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句式杂糅,改为“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或者“规划提出以建设合肥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B.成分残缺,改为“让他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D.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去掉。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天,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________________。他实在是一个智慧的老头,懂得平衡的真谛。
①这里原来是他的私人住宅,捐献出来改建成了博物馆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他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鲜花或镜头簇拥着、恭维着所没有的平衡
③博物馆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非常漂亮
④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室里,挂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画成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
⑤萨班哲洞悉世事沧桑,彻悟了人生三味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
C.⑤①③④②
D.④⑤②①③
解析:选B。本题中“博物馆”是一个立足点,同时“萨班哲”也是一个表示文脉的词语,抓住这两个词语,“排序”就迎刃而解了。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帕特拉的时候,我们内心矛盾得厉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是该选择去奥林匹亚还是雅典。最后还是一心想去帕提侬神庙的急切渴望,让我们选择了雅典。火车驶过充满光辉的希腊。我们一会儿欣赏着白雪覆盖的奥林匹斯山,一会儿又被橄榄树林中飞舞的仙女和树神所包围。我们一直沉浸在昂扬的情绪之中,常常激动得流泪互拥。当地那些农夫们好奇地瞧着我们。他们恐怕认为我们不是喝醉,就是疯了,而我们只不过是因为要去找寻最上乘最光明的智慧,也就是雅典娜蓝眼中的智慧,而觉得高兴而已。
我们在暮色中抵达透着紫罗兰光的雅典。当我们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天走在通往雅典娜神庙的阶梯上时,我们的双腿都因兴奋而颤抖,我们的心因为满溢着景仰之情而几乎昏厥。当我们沿神庙拾级而上时,我似乎觉得,以往就如同一件颜色混杂的衣裳,此刻正慢慢从我身上脱离。我觉得自己从未真正活过。只有在那次纯粹的美感时刻,我才真正诞生。
太阳从潘特里科斯山后方升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光映照出神庙的伟大以及神庙上闪闪发亮的大理石。我们终于走完了最后一级阶梯,注视着神庙在阳光中闪亮。我们相当有默契地保持静默,一语不发。在这里我们静静站开了一点,因为这种美太过神圣,绝非文字所能表达。我们都战战兢兢地站着,不敢放声大叫或是感动互拥。我们每个人都采取最好的崇拜方式,就这样沉醉在沉思当中,最后整个人都感到脆弱,震撼不已。
现在我们全家人又在一起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括母亲和她的四个儿女。我们觉得一家人彼此依靠就足够了,再加上别人恐怕只会让我们与理想越离越远。而且参观帕提侬神庙时,我们也感觉到我们已经达到美的巅峰。我们自问:既然已经在雅典找到了能满足我们美感的一切东西,有什么理由值得让我们离开这里?因此我们一家人决定永远留在雅典,并且要在雅典建一座具有邓肯风格的神庙。
5.作者为什么因为“不知是该选择去奥林匹亚还是雅典”而说“我们内心矛盾得厉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答案: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希腊,无论是奥林匹亚还是雅典,都是我们值得去“朝圣”的地方,而这两个地方又因为行程等原因不可能都去,所以作者说“内心矛盾得厉害”。
6.怎样理解作者在节选部分第一段中写的“火车驶过充满光辉的希腊”时所看到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既有实景(如“白雪覆
( http: / / www.21cnjy.com )盖的奥林匹斯山”),也有想象之景(如“被橄榄树林中飞舞的仙女和树神所包围”);既有正面描写,也有“农夫们好奇地瞧着我们”的侧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希腊旅程中被美丽风光陶醉的心情。
7.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意是什么?结合课文正文前面的介绍性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被希腊的美丽风景和高雅的艺术深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吸引,并准备在希腊艺术的熏陶影响下,创造出一种带有自己风格的、被世人尊崇的伟大的舞蹈艺术,即作者所说的“邓肯风格的神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om
于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om
马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另一位拉美文豪,下文称略萨)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叠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的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祸福的故事,传递了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言评价为,《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B.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C.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D.在中国,除了主流作家或年纪较大的作家外,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E.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解析:选CD。A项,《百年孤独》上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马尔克斯就开始声名远扬,而不是等到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是所有的拜访者都不怀好意,马尔克斯要躲避的也不仅仅是不怀好意的拜访者。B项,材料中说房东只是放了马尔克斯一马,选项中“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夸大事实。E项,在中国,马尔克斯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不再被年轻人关注,不能简单理解为“拉美文学后继乏人”,更不能说“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
9.文中画线句“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除了作品之外,他还留下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作品”的两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义,联系全文内容,在分析马尔克斯的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后,自然能得出其另一层含义,可分别从责任感、执着精神、面对荣誉的淡然的态度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对写作的执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对荣誉的淡然,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始终坚持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
10.文中提到马尔克斯请略萨作序、补交房租、拜访嘉宝三件事,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这三件事在文中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换一种问法,相当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可根据题干的提示,从文本中分别找到马尔克斯请略萨作序、补交房租、拜访嘉宝三件事的所在语段,答出马尔克斯的性格特征即可。如略萨与马尔克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马尔克斯对他的真诚自然表现出了他的洒脱的胸襟;以此类推即可。
答案:请略萨作序,凸显了马尔克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胸襟洒脱;补交房租,凸显了马尔克斯知恩图报;拜访嘉宝,凸显了马尔克斯的凡人心态,他也是个性情中人。对这三件事的叙述,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11.作者曾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能表明马尔克斯既不孤独又孤独的原因,通过概括性的分析来组织答案即可。如不孤独的原因,可从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功成名就、荣誉纷至沓来的热闹角度分析;从孤独的角度分析,可从马尔克斯的内心世界及需求的角度,还可从他的幸福角度来分析。
答案:不矛盾。“不孤独”是说,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种荣誉蜂拥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热闹的人之一。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他内心的孤独,他们需要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之下,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也折射了马尔克斯是用一颗悲怆的心灵,探索了社会与家庭中历史、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所以说他又是“孤独”的。
三、表达与交流
12.将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
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创始人。生于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旧金山市。少年时期学过一些舞蹈,由于家庭贫困,加入奥古斯丁·戴利的舞蹈团,在美国各地演出。1900年与家人赴欧洲发展,大获成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代舞创始人、生于美国旧金山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年时期学过一些舞蹈,由于家庭贫困,加入奥古斯丁·戴利的舞蹈团,在美国各地演出的伊莎多拉·邓肯于1900年与家人赴欧洲发展,大获成功。
13.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寓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含的意义。图中是一对父子,孩子哭着向爸爸索要着什么,而父亲却一脸笑容,爽快地答应着,可脚下,已越过是非的底线。
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