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9:0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古代诗歌四首
素养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准确流畅地翻译诗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感受古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假如我们拥有一台神奇的时光机器,能穿越到古代,那将会邂逅怎样奇妙的景象呢
《观沧海》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研习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首先,我们来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一位气宇轩昂的豪杰站在碣石山巅,俯瞰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海风呼啸,吹起他的衣袂,他豪情万丈,吟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丽诗句。此人便是曹操,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他的诗歌《观沧海》。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文体知识】(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提问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提问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提问4】回顾全诗内容,想一想: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回答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回答2】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回答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海,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回答4】 方式: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情感:诗人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博大的胸襟,抒发了其建功立业的抱负。
课堂小结
这堂课围绕曹操的《观沧海》展开,我们通过朗读、翻译探究诗句发现诗以“观”字贯穿,写景有实有虚,运用奇特的想象,融情于景,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研习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随着时光机器继续穿梭,我们来到唐代。此时,一艘小船行驶在青山绿水间,船帆高高扬起。诗人王湾站在船头,望着眼前开阔的江面,感慨万千,随即挥笔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诗中既有旅途的所见之景,又饱含着淡淡的乡愁。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文体知识】(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 PPT)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问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 【提问3】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提问4】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典故】(参见课件PPT) 【回答1】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北固山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回答2】①“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两岸齐平,显示出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②“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回答3】赏析:“生”“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①在描写的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在旧事物“残夜”与“旧年”中,新事物会如“海日”和“江春”般孕育而生,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回答4】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来慰藉家人,使全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同走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借由朗读与诗句翻译,大家初步感知诗歌风貌。继而从炼字之精妙、表现手法等角度深入探究,层层剖析诗意,深刻体会到羁旅途中诗人的浓浓乡愁,以及诗中蕴含的新旧交替的哲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研习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接着,时光流转,我们又遇到了李白。他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偏远之地,山高水长,前路未卜,心中担忧不已。于是,他对着明月倾诉,在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里,将对友人的关怀与牵挂托付给明月,期望明月能跨越万水千山,将心中的情谊传递到王昌龄身边。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接着,时光流转,我们又遇到了李白。他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偏远之地,山高水长,前路未卜,心中担忧不已。于是,他对着明月倾诉,在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里,将对友人的关怀与牵挂托付给明月,期望明月能跨越万水千山,将心中的情谊传递到王昌龄身边。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人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回答1】 作用: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 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 【回答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托它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想象奇特,借景抒情,意境深远,情真意切。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体会到了他对王昌龄的牵挂。通过朗读、翻译,我们走进了诗歌,深入探究“杨花”“子规”的作用,赏析了经典诗句,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诗歌的魅力和他与王昌龄之间真挚的友情。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研习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最后,在秋风瑟瑟中,我们走进了元代的深秋。在一条古老的驿道上,一位游子骑着瘦马,缓缓前行。夕阳西下,他望着远方,心中满是漂泊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思念,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尽了这份哀愁。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文体知识】(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 PPT)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 1】这首元曲勾勒出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读时,大家脑海里想必会浮现出相应场景。现在,请以“__图”为格式,给它拟定小标题,要精准体现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提问 2】诗歌前三句描绘的景物是理解诗歌意境的关键。请具体指出这些景物,并结合诗句赏析诗人的写景手法,分析这样的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提问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问 4】《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细品却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1】 学生1:羁旅秋愁图。 学生2:秋郊暮思图。 【回答2】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赏析:本篇用了白描和衬托的写景手法。 ①白描:九种景物,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于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②衬托:乌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依。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不得归的悲苦。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回答3】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相呼应,倍添迟暮苍凉的气氛。“天涯”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道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回答4】《次北固山下》的情感基调相对积极乐观,诗歌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乡愁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天净沙·秋思》的情感基调则极为悲凉。诗人通过一系列凄凉的景物,营造出一种衰败、孤寂的氛围,乡愁中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失意和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助朗读和翻译理解诗意,深入探究了诗歌中的白描、衬托手法,通过与诗歌《次北固山下》的对比,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乡愁中那份人生的失意和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希望大家课后能多诵读经典,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采用通过时光机器穿越古代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古代诗歌的学习情境,有效调动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学习任务设计合理,从整体感知到深入探究,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不足之处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时,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难点理解不够透彻,今后要优化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