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散文诗二首
素养目标
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美好意境与独特语言风格。
2.分析两首散文诗多方面的异同。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荷叶·母亲》
情境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母亲》。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1】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参见课件PPT),带领全班齐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提问2】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提问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层次。 【朗读1】全班齐读,初步感知文章。 【回答2】心情的变化过程: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回答3】送莲(第 1段)—忆莲(第 2-3段)—看莲(第4-7段)——悟莲(第8-9段)。
学习任务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1】小组合作,找找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 请完成下面表格(参见课件 PPT)。 【提问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样有什么作用 【提问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在文中有何作用 【填写1】依据课文内容和题目要求填写表格。 【回答2】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荫蔽下的幸福。 【回答3】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心中的雨点”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以及内心的烦恼、痛苦等,作者将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写出母亲是子女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最可靠的依赖和慰藉。 作用:内容上,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升华主题;结构上,呼应标题,总结全文。
学习任务三:对比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本课的两篇散文诗都抒发了孩子对母亲的爱,但在叙述视角与抒情方式上各有特色。 【提问】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金色花》与《荷叶·母亲》在视角、语言和情感上的差异。 【回答】(1)《金色花》 ①视角:以儿童视角展开。 ②语言:充满童趣,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以调皮的姿态与母亲“捉迷藏”,通过“摇摆”“跳舞”等活泼的动作描写,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 ③情感:孩子默默陪伴母亲,用花香传递爱意,这种爱藏在孩童的游戏与幻想中,是稚嫩而纯粹的依恋。 (2)《荷叶·母亲》 ①视角:作者创作《荷叶·母亲》时已然成年,以成人视角展开。 ②语言:细腻深沉,以“荷叶护莲”隐喻(“你是荷叶,我是红莲”),用环境描写(雨打红莲的紧张)与内心独白,营造出深情而温暖的氛围。 ③情感:把母亲比作荷叶,将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推向高潮,这种情感经过岁月沉淀,是成熟且厚重的感恩。
课堂小结
这堂课上,我们以朗读为径,沿着冰心的笔触梳理文本层次,通过感知情感变化、剖析比喻和象征手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随后,我们对比两篇散文诗在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上的差异,领悟到叙述视角对语言风格及情感基调的塑造作用。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生活中的母爱,提升文学感悟力,发现平凡中的美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紧扣文章内容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探究,如通过分析红莲状态变化体会母爱,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拓展延伸环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交流的时间不足,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