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会记事
素养目标
1.了解记叙的要素,学会有详有略、条理清楚地叙写事情。(语言运用)
2.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
3.学会锤炼语言,养成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习惯。(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记叙要素,做到叙事条理清晰且详略得当。
2.学会抓细节、炼语言,让情感自然且深刻流露。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让我们欢笑,有的让我们流泪,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宝贵的财富。学会记事,就像是拥有了一台时光记录仪,能把这些珍贵的瞬间定格成文字,永远保存下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写作的世界,学习如何把这些生活中的故事写得生动、感人。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明确记叙要素,清晰叙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请一位学生朗读以下文段,并说说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一)爸爸妈妈都去单位值班了,就剩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我好害怕。 (二)爸爸妈妈都去单位值夜班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忽然窗外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家里停电了。隐隐约约听到了敲门声,我问是谁没有人回答……我屏住呼吸,摸黑走进了卧室赶紧钻进被窝。这时又传来了敲门声,敲门声越来越急促,我越来越害怕,只能用被子蒙住了头…… 【提问2】同学们,要想把一件事写得详细,我们一定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大家知道是哪六个吗 它们之中哪个要素是最需要详写的 【提问3】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这六要素把故事讲清楚的。大家快速回顾一下课文,组织答案。(参见课件 PPT) 【小结】完整的事件,详略得当的布局安排,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回答1】第二段。因为第二段更详细,有吸引力,点明了“我”害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回答 2】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情的经过是最需要详写的。 【回答3】(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田野,事件——散步,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接着交代了散步的时间:初春。 (3)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4)第6、7段是详写,交代了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母亲改变主意,走了小路。 (5)散步的结果: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学习任务二:融入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很多时候,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情感、分享体验。因此,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 【点拨】关键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 【提问】请大家回顾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写自己亲身经历而深有感触的事有哪些 从这些事情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我们在写作记事文章时也要像史铁生一样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切忌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回答】亲身经历而深有感触的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劝慰“我”。②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不想给“我”增添痛苦。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情感:通过记叙这些亲身经历的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
学习任务三:锤炼语言细节,强化感染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要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还要注意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提问】以下句子都选自《秋天的怀念》,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感情并感染读者的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小结】若想将事情描绘得生动鲜活、具体可感,细节刻画至关重要。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添加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对话,用动作描写体现人物行为,借神态描写反映人物情绪,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利用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特征等。 【回答】(1)“悄悄地躲”“偷偷地听”等细节,细腻地刻画了母亲对“我”坏情绪的包容,既不打扰又暗中守护,体现了深沉的母爱。 (2)“扑”“抓”的动作,配合“忍住哭声”的神态,展现母亲急切护子的心情,“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话语传递对“我”生的期盼与鼓励。 (3)“挡”的动作、“央求”的神色,表现母亲为排解“我”消极情绪的细心和小心翼翼,凸显其盼儿振作的迫切与关爱。
学习任务四:总结写作方法,实战演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写作1】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试着“添枝加叶”,把它写得充实、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点拨】(1)填充细节。 ①丰富事情过程:补充事情发生的背景、经过,摔倒的细节,抓住动作,进行场面描写,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如写因赶时间奔跑摔倒,可具体刻画手撑地的力度、身体翻滚的姿态。 ②刻画人物表现:着重描写人物动作、神态与语言,通过长辈急切的举动、关切的话语,生动凸显人物形象。 (2)融入情感。 表达个人感受:叙事时融入内心感受,如受伤时的疼痛、忐忑,被关怀时的温暖。结尾抒情点题,传递情感力量,深化文章主旨。 【写作2】以《那一次,我真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点拨】(1)审题立意:核心在于“那一次”限定为特定事件,“真”强调情感的强烈与真实。补充的词语是文章情感核心,如“快乐”“后悔”“感动”等,要通过事情体现这一情感的冲击性,表达出深刻的感受与思考,点明事情对自己的意义。 (2)聚焦关键场景,明确情感核心:先确定事情中最能体现题目所填情感的核心场景,将其作为叙述重点。文章围绕这些核心场景展开,避免面面俱到。 (3)巧用描写和情感表达: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触动情感的部分,也可以在这部分直接抒发内心感受,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情感的冲击。 【写作3】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点拨】 (1)立意:明确“我们是一家人”的核心在于展现家庭的凝聚力与亲情温度。 (2)选材:可以从“互敬互让”切入,如写祖辈与晚辈在饮食喜好上相互体谅;从“关怀支持”出发,描绘考试失利时家人的鼓励陪伴;从“共克困难”着笔,讲述家庭遭遇变故时,全员齐心协力应对的故事。 (3)构思:详略布局时要着重详写最能体现家庭温暖与亲情可贵的关键情节,如家人共克困难时的具体商讨、行动过程;而对事情背景等辅助信息简略介绍,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表达情感:在描述事情中适时穿插自己的感动、温暖等情绪,借助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烘托氛围,让情感自然流露,引发读者共鸣。 【小作文】(参见课件PPT) 【大作文】 (参见课件PPT) 【大作文】 (参见课件PPT)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记事作文的写作方法:学会了如何把事情写清楚,明确了记叙的六要素;知道了要以真事写真情,以细节写具体,让读者真实可感。同时,大家还进行了实战演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运用所学,记录下更多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通过经典课文分析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要点,实战演练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写作点拨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不足之处 课堂互动多集中于少数学生,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实战演练点评时间紧张,无法充分指导每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