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血液 教学设计
本节分析
本节课位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第1节。血液循环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不仅维持了动物体内环境的稳定,还促进了激素的传递和免疫功能的实现。人体的循环系统主要由血液、血管和心脏三部分组成。血液是人体内至关重要的流动组织,它不仅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还承担着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及肾脏进行排泄的任务。本节课主要包含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和输血两个知识点,学习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血液这一生命基础物质的理解,还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血液循环以及其他生理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近年来流感肆虐,每个孩子都有过感冒去医院抽血检查的经历。血液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中,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部分:他们知道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十分重要,但是血液的组成有哪些?血液的功能是什么?他们并没有系统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可以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为即将学习的理性知识做铺垫,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血液的相关知识。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因此他们可以很好的完成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任务,这也是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巩固。
课程标准分析
1、内容要求: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运输
5.2.1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2、学业要求:
核心素养 学业要求(或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思维 分析血常规化验单,解读相关数据,大致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探究实践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出对应的血细胞。
态度责任 认同义务献血,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珍爱健康。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②难点: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
设计思路:
知识源于生活,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血液检验科实习为情景展开,与检验科医生对话并学习相关知识。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将知识内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师:交通事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若有人在事故中受了伤大量出血很可能导致死亡;当你感冒去医院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抽血化验的情况来对你的身体状况进行诊断。 他们是如何根据血液来判断我们的身体状况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作为医学实习生,去检验科了解血液中的秘密吧。 结合生活经验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结合生活提出问题,带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血液的组成 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好好了解一下我们的血液。你们有思考过么,我们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有什么东西呢? 实习活动一:血液的分层现象 教师介绍血液在静止时会发生一些神奇的变化,并讲解“血液分层实验”的实验过程,接着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视频结束后,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现象,并解决下列问题: 实验中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什么?(2)静置后的1号试管中,血液分成了几层?每一层是什么颜色?(3)根据血液的分层现象,可以将血液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占比是多少? 师:我们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分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都发挥着什么作用呢?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任务单,并提醒学生:不会的可以空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根据老师的讲解逐渐补充。 二、血浆 教师从检验科医生的角度,讲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师: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借助显微镜,亲眼去看看吧。 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实习活动二:观察血细胞 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巡视学生实验,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答疑。实验结束后,随机叫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血细胞示意图,全班点评。 结合自学和实验,师生共同学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并以实习生的身份坐诊,解决实际问题。 实习活动三: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师:相信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我们血液中蕴含的秘密。那么你们可以根据血常规化验单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么? 学生解读后教师补充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并完成表格。 二、输血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血液对我们生命活动如此重要。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血液呢 失血多少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呢? 教师简单介绍人体的血液含量。 师: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比如交通事故经常会造成人员的大量失血,为了尽可能的拯救生命,医生会做什么呢?是不是谁都可以为别人提供血液呢?你知道自己的血型么? 以此引出ABO血型系统,教师简单介绍。明确: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的患者的有效措施。给病人输血前要进行血型鉴定与配血。若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的红细胞会凝集成团,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并强度: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基本原则。 教师播放无偿献血的科普视频,师生共同学习相关知识后,进行“献血知识小竞赛”,各组抢答。活动结束鼓励学生简单谈谈:你将来是否会去参加无偿献血呢?为什么 自由回答,说出推测。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习血液的组成。 自学课本,完成任务单。 学习血浆的功能和作用。 小组合作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并绘制不同类型的血细胞示意图。 学习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补充未完成的任务单。分析实例,解决问题。 尝试独立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上的数据,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完成表格。 结合生活实际,自由回答。 以ABO血型系统为例,理解血型,明确输血原则。 观看科普视频。分组进行知识竞赛。 分享感悟。 知识的获得及心智技能的形成是由动作和活动逐渐内化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血液的分层现象,并观察思考。 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但较容易从课本获得,因此自学后再进行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想爱你从感性上认识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差异,再从理性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知识结构化。 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 总结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深化理解。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出发去思考问题。从ABO血型系统出发,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整合,更好的理解输血原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从视频中主动获取知识。小组竞赛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的兴趣,提供主动学习的动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次在检验科的实习,相信大家都所收获。那么你能说说为什么血液被称为“生命之河”么? 总结本节课所学,构建知识框架,补充学生没有说到的知识点。 回顾本节课知识点,说出收获。 归纳总结,将整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掌握。
习题检测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点对应习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讲解。 独立思考,完成习题。 巩固提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做出适当的补充。
中考衔接 1 .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作用,其构成是( ) A.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B.血浆、红细胞 C.血浆、白细胞、血小板D.血浆、血细胞 【详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故选D。 2.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 B.血小板具有细胞核 C.数量最多的是白细胞D.体积最大的是红细胞 【详解】A.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A正确。B.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B错误。C.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C错误。D.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时,可以观察到体积最大的是白细胞,不是红细胞,D错误。故选A。 3. 下列关于血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有运输功能,还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B.红细胞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C.血液由血浆和红细胞构成 D.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病菌 【解析】 A.血液有运输功能,例如红细胞运输氧气、血浆运输营养物质;还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例如白细胞吞噬病菌,A正确。B.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其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B正确。C.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C错误。反D.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D正确。故选C。 变式题 小明在打篮球时突然受伤晕倒,送往医院处理伤口并进行血样检测,发现其晕倒原因是贫血。 4.如图是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贫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图中②过少 B.伤口的止血、结痂主要依靠图中③ C.若伤口化脓,脓液的主要成分是① D.图中④只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解析】A.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的①红细胞数目减少,或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数目减少而造成的,A错误.B.血小板个体最小,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因此③血小板可使伤口快速止血并结痂,B正确。C.有细菌生长自然会造成发炎,因为细菌对身体来说是异物,会引起炎症反应,然后白细胞大量聚集参加炎症反应,进而引起化脓。所以人体某处受伤化脓,脓液主要是死亡的②白细胞,C错误。D.图中的④是血浆,血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运载血细胞的功能,D错误。故选B。 5 .无偿献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献血后,针眼处起凝血作用的是( ) 血小板 B.白细胞 C.红细胞 D.吞噬细胞 【解析】A.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当人体受伤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在伤口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血栓,从而堵住伤口,达到止血的目的。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一些物质,进一步加速血液的凝固。因此,在献血后,针眼处起凝血作用的主要就是血小板,A符合题意。B.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和保护,能够吞噬并消灭进入体内的病原体。但白细胞并不直接参与凝血过程,B不符合题意。C.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一氧化碳。红细胞并不参与凝血过程,C不符合题意.D.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它们能够吞噬并消化病原体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但吞噬细胞同样不直接参与凝血过程,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人吸入过多一氧化碳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下降,各组织缺氧,出现中毒现象。请推测血液中与一氧化碳结合的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解析】A,血浆呈现淡黄色、半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 55%,主要成分为水,血浆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功能,A错误。B.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结合分析可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B正确。C.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C错误。D.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D错误。故选B。 实战演练,熟悉中考题,掌握解题方法。
板书设计:
7.1 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液
红细胞:运输氧气
血细胞 白细胞: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血小板:止血凝血
二、输血
血量
输血原则
我国大力倡导无偿献血
教学反思:本节课课程内容较多,要注意时间的分配。新课标中未涉及血型的分类配型,近年来中考中类似题型出现不多,因此注意该环节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实验一是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若时间充足,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现场进行演示实验,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血液的分层现象,加强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血液的组成这一知识。该实验的演示视频中使用的是鸡血,要注意哺乳动物的血液和鸟类的血液有所不同,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有细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