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往事依依》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往事依依》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9:4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往事依依
素养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快速把握文章大意。(语言运用)
2.学习文章通过领起句的运用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的方法,勾画关键语句。(语言运用)
3.梳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作者的影响,把握文章主旨。(思维能力)
4.通过品读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文化自信,审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文中往事,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往事的依依之情,体会作者选取和安排材料的用心,从文章中汲取语文学习的经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过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往事依依,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1】本文的题目是《往事依依》,“依依”的意思是形容留恋,不忍分离。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有“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问2】文章写了哪几件让作者“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的往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回答1】第1段: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开篇点题) 【回答2】看图: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读诗: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课: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学习任务二:厘清线索,概括主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课文中的这些往事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 【提问2】童年生活可以写的往事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 这几件往事的顺序可否调换 【点拨】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提问3】思考贯串全文的线索,并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回答1】①第2段的儿时观看山水画————百看不厌,乐在其中。 ②第2段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再读《水浒传》———丰富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 ③第4段读《千家诗》,优美的诗句如诗如画————给“我”带来生活乐趣,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让“我”获得美的感受,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④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 ⑤听老师朗诵《南归》————深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⑥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回答2】这几件事都与“读书”有关。作为语文教育专家,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作者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给了她广阔的天地,给予作者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才使得作者对自然、生活、家乡、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让作者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作者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的这些往事有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顺序不能调换。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是依照成长的顺序渐进的。 【回答3】线索:往事依依。 主旨:课文通过“我”对少年时期求学生涯中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初读了《往事依依》,梳理了文中难忘的往事,厘清了文章线索并概括出主旨。作者对读书往事的回忆,让我们深受启发。希望大家课后能带着这些感悟,继续品味课文。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进一步领略作者文字的魅力,感受往事中的深厚情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于漪的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美。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按句式回答:文章第_____段中的词语(句子)写得好。_______________—————(原因、作者情感、对象特点)。 【点拨】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修辞手法、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 【回答】①文章第2段中的词语用得好。“凝视”与“徜徉”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画的痴迷,作者自己乐在其中,书画给“我”带来生活的乐趣;“雄伟险峻”“烟波浩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②文章第3段中的句子写得好。“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读书带给“我”的益处;“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看不上眼”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出《千家诗》的魅力。 ③文章第4段中的句子写得好。第4段引用了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诗意地写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各种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内容和意境总能让人浮想联翩。 ④文章第5段中的句子写得好。国文老师朗诵古文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的动作,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代课的国文老师朗诵白话文时,自己进入角色,他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让同学们受到了震撼与感染。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了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我”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有人说,在“听国文课”的往事中,作者写了两位老师的国文课,而且都是诵读诗歌,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是否可以删去一个呢 【回答】不能删去。 ①内容不同:两首诗,一古一今。 ②讲课情状不同:一位是“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一位是“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位是情溢于胸,一位是情满双眸。 两个往事都列举出来,使得作者的回忆描写更具体,也更能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品味了《往事依依》的优美语言,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感受其魅力;还探讨了国文课往事的意义,分享了文学对成长的影响。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在今后的阅读中汲取更多养分,收获成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教学环节设计巧妙,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且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考与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自主探究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对文本深层内涵挖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