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论语》十二章
素养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思维能力)
2.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语言运用)
3.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本课所选十二章中的为学和修身之道。(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2.体会文中倡导的为学和修身之道,并联系实际思考践行。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人说,若作为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至圣先师”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或使用媒体播放音频。(参见课件PPT) 【任务1】练习朗读,纠正读音,合理断句。(参见课件PPT) 【任务2】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点拨】保留、增删、调换。 【翻译】全文翻译。(参见课件 PPT) 【任务3】找找本文有哪些特殊词句,并说说其含义。(参见课件PPT) 【练习1】自由朗读。 【展示1】①请多位同学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2】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2】①请多位同学翻译课文。 ②其他同学纠正不足,进一步规范翻译的准确性,并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默读3】默读全文,寻找特殊词句,并初步理解含义。
学习任务二:精研细读 , 感悟道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三个维度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小结】《〈论语〉十二章》在学习方法上主要谈到要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在学习态度上谈到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珍惜时间;在修身做人层面谈到要宽厚仁义,坚贞守节。 【回答】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学习后按时温习,是学习方法的体现;与朋友相聚,面对误解不生气,是修身做人的体现。 第二章:讲修身做人和学习方法。做事尽力、交友守信是修身做人的体现;强调要复习学过的知识,是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三章:讲修身做人,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关键是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讲修身做人,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讲学习态度,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修身做人,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讲对逝去的一切的感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时间匆匆而逝,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的时间。 第十一章:讲修身做人,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讲修身做人,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学习任务三:深入探究,拓展提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在知识与实践、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回答】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应“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应“温故”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疑惑。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通过朗读、翻译,掌握了《〈论语〉十二章》的文意,理解了文中特殊文言词语,深入探究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之道。《论语》虽历经千年,却仍能为我们指引方向。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领悟其中智慧,将这些道理践行于生活,不断提升自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充分利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注重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对部分句子作了重点探讨,但本文内涵丰富,限制式的提问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