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9:4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素养目标
1.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语言运用)
2.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3.积累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语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四首古诗词诗意,深入剖析诗歌意象内涵。
2.体会诗人情感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3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毛诗序》中说,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思涌动,便发而为言为诗。那生活中怎样的境遇和感受会让诗人情思涌动、流淌,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呢 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思是否也会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以及微妙的变化 诗人的情感在诉诸文字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首古诗词,从中寻找答案吧!
第一课时
《峨眉山月歌》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歌整体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问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勾勒出秋夜月映江水之景。结合李白初离蜀地的背景分析:这景色背后诗人怀揣怎样的情感 【提问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在这两句中抒发了何种情感 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读者的 【回答1】景物: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清溪、三峡、渝州。 画面:整首诗歌构成了一幅秋夜行船图。峨眉山头高悬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清澈的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诗人在夜晚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一路伴着明月前行。 【回答2】当时李白正值青年,初离蜀地踏上闯荡之路,怀揣理想的他对未知世界满怀憧憬,追求梦想的喜悦让笔下的景色也变得动人心弦,巧妙将心境融于景色之中。 【回答3】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离乡的惆怅。 “思君不见”直抒胸臆,直接表明对友人的想念,简单四字,情感真挚强烈。诗人在秋夜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洲向三峡进发,在行程叙述中,借事抒情。一路虽有明月相伴,但仍无法缓解对友人的思念,更凸显出离别的惆怅,这种情感在叙事中层层递进,感染力十足。
《江南逢李龟年》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 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概括诗歌开头两句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寻常见”“几度闻”的表达效果,探究这两句在全诗 情 感 表 达 中的作用。 【提问 2】诗歌后两句中“落花时节又逢君”别具韵味,请分析“落花”意象的内涵,以及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传达自己复杂情感的 【回答1】主要内容:诗人回忆往昔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见到李龟年演出、多次聆听其歌唱的情景。 表达效果:“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了李龟年在当时备受追捧、红极一时的景象,也侧面展现了开元盛世时文化艺术的繁荣。 作用:这两句看似平淡叙述,却饱含着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 【回答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前正值江南风景秀丽之时,可诗人却用“落花时节”来形容。“落花”既点明了暮春的时令,又象征着唐朝国运的衰颓、人生的飘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李龟年重逢,诗人心中更多的是伤怀。曾经的盛世繁华已不复存在,自己和李龟年也都饱经沧桑、晚景凄凉。这两句通过乐景(“江南好风景”)衬哀情(国家衰落、身世飘零),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历经风雨后的辛酸与感慨,以及在乱世与故友重逢时难以言说的悲苦等复杂情感,表现得深沉而含蓄。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感受到了诗人初离蜀地时的复杂情感,也学习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从回忆往昔交往,到剖析“落花”意象,体会到诗人对盛世的怀念、对身世的悲叹,诗歌以乐景衬哀情,情感深沉含蓄。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继续感受古诗魅力。
第二课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重阳节是登高、赏菊、思乡的节日,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岑参借重阳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提问2】分析诗中“故园菊”这一意象的内涵,并结合“时未收长安”的背景,谈谈“故园菊”寄托了岑参怎样的情感。 【回答1】重阳节本应与亲人团聚、登高赏菊,而岑参身处军旅,在战乱中无法享受这份欢乐。诗中写“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强欲”体现出诗人在特殊情境下对节日的无奈,“无人送酒”更显孤独感。 【回答2】内涵:“故园菊”象征着故乡。在“时未收长安”的背景下,长安是国家的象征,也是诗人牵挂的地方。 情感:“故园菊”寄托了岑参对故乡的思念,对长安沦陷的悲痛,以及渴望收复长安、恢复国家安宁的爱国情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 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出了受降城怎样的环境 有何作用 【提问2】在《夜上受降城闻笛》里,笛声贯串全诗。笛声触发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 【回答1】环境:“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出沙地洁白似雪、月色银白如霜的寒冷画面,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作用:在这样寂静、凄凉、寒冷的夜晚,戍边将士远在边城,这种环境描写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烘托出他们内心的孤独凄凉,感染力十足。 【回答2】笛声触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在“沙似雪”“月如霜”的清冷环境中,笛声悠扬而起,打破了夜晚的寂静。笛声如同一根情感纽带,将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瞬间勾起,引发了他们对亲人、故乡的深深怀念。它是整首诗情感的触发点,将景与情紧密相连。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深入探究了诗歌中诗人借重阳节和“故园菊”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感受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也学习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了诗歌的环境描写与笛声所蕴含的情感,同学们深入体会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品味诗歌,提升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多种学习方式结合,如自主翻译、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提升学习参与度。
不足之处 对诗歌艺术特色挖掘不够,未充分引导学生赏析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