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梅岭三章
素养目标
1.结合注释阅读小序和诗作,把握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言运用、文化自信)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迈的情怀。(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旌旗”“烽烟”等意象的象征意及章节逻辑,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与革命豪情。
2.结合小序与诗作,探究三首诗在主题、情感、结构上的内在关联,理解其是如何共同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与乐观精神的。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游击战争的这三年,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当时写的“绝命诗”。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朗读指导: (1)四三停顿,平长仄短,韵脚读音拖长。 (2)第一章押uo韵,音调高亢开阔。第二章押an韵,音调高平昂扬。第三章押a韵,音调沉稳坚定。 (3)读重要意象时,可以适当重音或者略微停顿。 【提问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提问2】根据你的朗读,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提问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并探究这三首诗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回答1】交代时间、地点、事情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回答2】组诗概括: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回答3】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豪情满怀;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来的革命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三首诗以“革命精神的递进与传承”为内在联系:第一首从个人视角剖白牺牲决心,第二首转向对革命群体的激励号召,第三首升华至对革命理想的终极展望,形成“个体意志→群体使命→未来愿景”的层层推进,既展现革命者以生命赴使命的担当,又勾勒出以信念铸魂、以理想接力的革命精神谱系。
学习任务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提问2】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提问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回答1】“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突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诗人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回答2】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翩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字,显得太缓慢;用“传”字,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回答3】运用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自由花”借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诗人为真理、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任务三: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回答】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②运用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三首诗多处运用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课堂小结
本课中,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及探究写作特点,理解了《梅岭三章》的内容,体会到诗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与坚定信念,感受其浪漫主义笔触及借喻、引用手法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传承先辈精神,从经典诗作中汲取前行力量!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时间 内容 精神
想象、理想相结合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