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诫子书
素养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语言运用)
2.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代意义。(思维能力)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文意,结合诸葛亮生平,领悟修身治学之道及其现实启示。
2.将传统家训文化内化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品格,实现文化传承与思维升华。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诵读家书之情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和节奏。 朗读锦囊: ①弄准字音,划好节奏。 ②关注特殊句式及标点,把握重音与语调。 ③揣摩情感,融情于读。 【回答】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习任务二:译读家书之深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请小组合作,结合课本注释,解释信的内容,体悟父亲的殷殷教诲。 译读锦囊: ①圈点重要的(用“○”表示)和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用“?”表示)词语。 ②组长收集疑难词语,分工查找,标记词意。 ③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回答】全文翻译: 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学习任务三:解读家书之智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提问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回答1】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论述: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回答2】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需要珍惜时光去学习。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共同品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领悟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身智慧,明确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准则。文章以逆境劝学为骨,以修身立德为魂,既批判“淫慢”“险躁”之弊,更彰显勤学惜时之要。望同学们内化“静俭”之道,外践“勤志”之行,在日常生活中涵养定力,于浮躁处坚守本心。愿大家以先贤为镜,笃志力行,让青春在修身治学中绽放光芒,不负时光馈赠,成就君子品格!
板书设计
诫子书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缺乏文言知识,先让学生自主翻译,老师再引领、强调的教学思路是可取的。分析文章时结合内容详细设置问题,带动学生理解,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最好把文章的重要词语做一下分类整理。最后如果让学生谈谈对惜时勤学的认识,可能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