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专题学习活动 少年正是读书时 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专题学习活动 少年正是读书时 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1:0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学习活动 少年正是读书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读书交流分享,提升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在互动中深化阅读体验。(语言运用)
2.学会筛选书籍,提升文本辨别能力与阅读审美品位,发展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探索个性化阅读方式与方法,形成自主阅读策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4.激发阅读兴趣,认识读书对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增强文化意识。(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书籍、批判性阅读深化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在实践中形成“以书育人”的自主意识与文化自信。
2.指导学生平衡“文本审美”与“理性思辨”,在个性化阅读策略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融合。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你喜欢阅读吗?你看过这些书吗?(PPT展示书籍图片)
你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籍?
课外阅读时,你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
新知探究
活动一:爱读书,了解国民阅读状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相关专业机构在这一天会发布上一年度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阅读“资料一”“资料二”(见课本P100—102),根据其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提问1】仔细阅读“资料一”,尝试用三段文字分别表述每个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注意用语准确、简明扼要、层次清晰。 写好后,组内交流,修改完善,形成文字稿,在班级展示。 【展示】知识链接:如何分析图表数据。(参见课件PPT) 【提问2】根据“资料二”中的信息,分别设计“2021、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和“2021、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的图表,准确、直观地呈现资料中的文字信息。 【提问3】阅读“资料一”“资料二”,你能从中看出规律或问题吗?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回答1】①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幅稍高于纸质图书阅读率,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有所下降。②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阅读方式丰富多样,“纸质图书阅读”和“手机阅读”方式更受青睐,“听书”和“视频讲书”方式的读书成为新的阅读选择。③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阅读成为主要形式。 【回答2】根据“资料二”的数据,制作图表。(参见课件PPT) 【回答3】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听书习惯逐渐养成。 纸质图书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阅读形式,超过四成的成年国民倾向读纸质图书。 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能力平稳提升,阅读率和阅读量均较往年有所增加,青少年人均阅读课外书超过13本。 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阅读时间越来越长,深度阅读有待加强。
活动二:读好书,分析自身阅读实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阅读将为你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2023年3月,相关部门颁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这份方案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在这些方面,你和你的同学做得怎样呢? 【提问1】开展问卷调查 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资料三”(见课本P102—103),看看你们小组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补充在问卷中。 第二步:全班汇总、讨论新补充的问题,最后统一制订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把问卷打印出来,或利用网络问卷调研平台,做成电子问卷。 第三步: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分别在初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相同比例的同学,邀请他们填写问卷。 【提问2】分析调查数据 【提问3】制定读书计划 制定一份自己未来一年的读书计划。注意:包含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等要素。 【回答1】问卷补充问题参考: ①你通常在什么场景下阅读?(可多选) □放学后在家 □学校课间/午休 □通勤路上(如乘车) □周末/假期 □其他______ ②你更倾向于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单选) □纸质书 □电子书(含手机/平板/阅读器) □两者皆可 □无所谓 ③选择一本书时,你最看重的是?(可多选) □内容主题(如情节、知识) □作者知名度 □同学/老师推荐 □封面设计/装帧 □口碑评分(如评分、排行榜) □其他______ ④在读书过程中,你是否会主动与他人讨论或分享心得?(单选) □经常讨论(如参加读书小组、和朋友交流) □偶尔分享(如发朋友圈) □只在课堂/作业中被动讨论 □从不分享 【回答2】全班分组,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进行描述。 【回答3】预设计划: 阅读量 ①年度阅读总量:15本书。②每月阅读量:至少1本书。 ③每学期阅读量:至少7-8本书。 阅读时间 ①每天阅读时间:至少20分钟。②每周阅读时间:至少2.5小时。③每月阅读时间:至少10小时。 阅读内容 ①经典文学作品:5本,如《西游记》《水浒传》等。②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3本,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资治通鉴》。③科普读物:3本,如《昆虫记》等。④成长励志书籍:2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⑤古诗文选读:1本,如《唐诗三百首》。⑥其他:1本。 阅读方式 ①纸质书籍:主要阅读方式,保护视力,便于做笔记。②电子书:辅助阅读,适合查找资料和阅读短篇文章。③听书:在适当场合,如休息时,听一些有声读物。 实施策略 ①制定每月阅读计划,明确阅读书目和时间安排。②每本书阅读完成后,撰写简单的读后感或书评。③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分享阅读体验,进行交流。④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读书活动,拓展阅读视野。⑤定期检查阅读进度,必要时调整阅读计划。
活动三:善读书,共同研讨促进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各小组将本组发现的阅读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交给老师,师生合作从中选择两三个,在全班召开一次讨论会。大家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 【提问2】有许多名家对于读书发表过精彩的论述。阅读“资料四”(见课本P103— 104),并自主搜集其他有关阅读的论述,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理解,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反思、改进自己的阅读。 【提问3】基于以上活动,结合“资料夹” (见课本P100—104)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400字。以下题目可供参考: 我的读书计划 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 怎样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这种阅读习惯要不得 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 谈谈读书之乐 【回答1】缺乏阅读的兴趣或动力、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不集中、阅读习惯不良、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或习惯、阅读后记不住内容,或不擅长做笔记、阅读材料选择不当、阅读焦虑、阅读资源获取困难、阅读反馈缺失。 【回答2】其他有关阅读的论述: 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陆游的有的放矢法:“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毛泽东的四多法: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例如,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毛泽东先后读了十七八遍。在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及唐宋诗词的时候,常常要求自己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并且要精深了解,透彻领悟。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读了至少四五遍。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他还跟人说,《红楼梦》要读过5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 华罗庚的“厚薄”法:“由薄到厚”“由厚到薄”两个阶段。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回答3】范例《谈谈读书之乐》。(参见课件PPT)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了解国民阅读状况、分析自身阅读实际、研讨名人读书方法,引导大家认识读书的意义,学会筛选书籍与个性化阅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养成良好习惯,在文字中感受乐趣、收获成长。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结合图表分析与名人读书经验,让阅读方法指导更具实用性和启发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足之处   对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如深度阅读指导,缺乏更细致的分层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