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17 猫
素养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语言运用)
2.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品味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比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及细节描写,梳理作者情感变化与文章叙事结构。
2.对三只猫的遭遇引发的对生命力与为人处世之道的思考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动物保护协会正在开展流浪猫收容活动,准备招募“猫咪领养人”。协会邀请你们班参与制定考核标准,请同学们结合郑振铎的《猫》一文,思考作为动物领养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为猫咪寻觅良主吧! 想一想:你觉得养宠物最重要的是什么? 【交流】需要我们有责任感、有耐心等。(学生简单自由表达)
新知探究
招募任务一:创建三只猫的档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要确定猫咪领养人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我们需要先了解作者及其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点拨】概括方法提示:人+事+结果。 【提问2】作者家里的三只猫最终都亡失了,可以说是失败的领养事例。这些猫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建立“三只猫的档案”。 【展示】三只猫档案表(参见课件PPT) 【提问3】这三只猫各有特点,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同学们选择其中 一只猫,找出相关的语段分析品味。 【小结】作者通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刻画的三只猫形态各异,令人难忘。 【提问4】同样是猫,各有不同的命运。请同学们思考“我”及家人为何会对三只猫区别对待,并在课堂上分享。 【小结】家养与流浪,美与丑,活泼与忧郁,这些相对立的属性引发了“我”一家对三只猫的喜爱与忽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原来“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这份“爱”是有条件的。 【总结】你觉得猫咪领养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回答1】“我”家养了三只猫,最终都亡失了。 【回答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三只猫档案表。(参见课件PPT) 【回答3】①第一只猫天真活泼。“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用“滚来滚去”和“扑”“抢”的动作,写出了这只“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猫的活泼和可爱,言语之中,喜爱之情藏掖不住。②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作者运用“乱跑、爬树、扑、捉、跃、晒、隐”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一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这只猫“同伴”的感情更深,更喜欢,以至它亡失后,“我家好久不养猫”。③第三只猫忧郁、懒惰。“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钻到火炉底下去”“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通过“蜷伏” “钻”“懒惰地伏”这些动作描述,一则突出了猫的忧郁和懒惰,二则流露出“我”对它的不喜欢的情感和“若有若无”的态度。 【回答4】①来历不同。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特地从舅舅家要来的。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得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所以大家也不大注意它。 ②外形不同。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③性情不同。从性情上看,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自然而然就成了家里若有若无的存在,而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成了全家的宠物。 【总结】要平等对待,不以“貌”取猫。/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对待动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创建三只猫档案,概括并比较了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命运及“我”和家人对它们的态度,初步得出猫咪领养人应平等对待、不以“貌”取猫,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对待动物的结论。同学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无论是领养宠物还是对待身边的小生灵,不妨多些耐心、包容,让“不以‘貌’取猫”的觉悟,成为我们守护生命的温暖底色。
板书设计
猫
来历,外形,性情……平等?
第二课时
招募任务二:探芙蓉鸟被害一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第三只猫在“我们”家是若有若无的存在,为什么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我”更难过得多? 【提问2】“我”的难过与“芙蓉鸟被害案”有直接关系,第三只猫是不是真凶?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快速默读第15~34段,填写案情调查单,探究证据虚实。 【展示】案情调查单。(参见课件PPT) 【提问3】“我”和家人为芙蓉鸟被害做了错误的证人,请同学们找出“我”和家人的证词,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提问4】因为第三只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妄下断语”的根源是什么? 【提问5】从这一桩冤案中,你觉得作者是合格的猫咪领养人吗?找出相关语句作为你的理由。 【点拨】可以从作者情感态度变化的角度分析。 按要求回答:我认为作者是一名________(合格/不合格)的猫咪领养人,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________(分析)。 【小结】第三只猫的离世如同一段沉默的哀歌,它无法自我辩解,只能孤零零地消失;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起伏,由最初的不甚关心,逐渐转变为愤怒、厌恶,直至深深的悔恨与痛苦,这一连串的情感转折引人深思。 【回答1】因为“我”冤枉了它,感到后悔、愧疚。 【回答2】小组合作,完成案情调查单(参见课件PPT)。 【回答3】“我”:“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语气愤怒、厌恶、笃定) 妻子:“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语气难过、生气、责怪) 三妹:“猫在这里了。”(语气含抓住凶手的庆幸) 【回答4】是对于第三只猫的不喜欢与厌弃所产生的偏见。 【回答5】①我认为作者是一名不合格的猫咪领养人。从文中“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可以看出他对生命心存偏见,不辨是非。由于对第三只猫的偏见,作者未经调查便定下结论,随便冤枉,肆意殴打,甚至认为惩戒不够快意。 ②我认为作者是一名合格的猫咪领养人。从文中“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以看出作者能正视错误,善于反思,心地善良,具备合格领养人的素养。“针”字写出了作者的自责、痛苦;“更”字表现出第三只猫的含冤而亡令作者后悔;“永”字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冤死、无可弥补的忏悔。 ③我认为作者是一名不合格的猫咪领养人。从文中“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可以看出作者主观臆断、先入为主的行为让第三只猫蒙冤受屈,孤独死去。他夺走了第三只猫的清白、尊严,夺走了它辩解的机会、生存的权利。
课堂小结
郑振铎写猫,亦是对人的写照,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那只无言、孤独的猫,也有可能成为第三只猫。愿我们能够始终保持那份善良与正义,学会理解、倾听、包容,莫让心灵的天平失衡!
板书设计
猫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情境导入新颖,通过“猫咪领养人”任务驱动学习,结合对比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与生命哲理。
不足之处 对文本中“张妈”等边缘人物的分析稍显简略,且缺乏对不同阅读能力学生的分层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