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素养目标
1.从神话小说的视角,梳理主要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运用)
2.理解想象力在神话小说中的作用,体会小说中的神话、童话色彩。(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3.结合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探索快速阅读古代白话小说的方法。(语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并准确把握故事情节,结合多种手法赏析人物形象。
2.感知神话小说特点,品味其中源于现实的幻想色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西游记》战力排行榜委员会近日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出孙悟空号称“七十二变佼佼者”,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是他在和二郎神的斗法中,变化多次被识破,他真的是“七十二变佼佼者”吗?写信者恳请委员会查实此事。作为《西游记》的忠实粉丝,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六回中的《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来寻找蛛丝马迹吧! 【交流】简单和大家说说,在《西游记》中,你认为变化本领最强的五位角色。
新知探究
任务一:理清“变化”之回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造成孙悟空威名有损的直接事件是《西游记》第六回中的“小圣施威降大圣”。要验证孙悟空是否为“七十二变佼佼者”,我们需要先了解他和二郎神斗法的过程。 【提问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事情经过,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提高阅读速度。完成阅读后,用简洁的语言讲给同学听。 快速阅读小技巧 1.阅读的时候,目的要明确,如以梳理情节为阅读目的。 2.不点读,不回读,不在细节处停留。 3.在每一个段落结束时,稍作停顿,想一想段落的主要内容或前后段落的联系。 【提问2】孙悟空和二郎神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最终结果是什么?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完成西游战力PK榜。 【展示】西游战力PK榜(参见课件PPT) 【小结】通过比较孙悟空和二郎神不同的变化形态,得出二郎神的变化技艺略胜一筹。 【回答1】本文主要讲了孙悟空和二郎神各自施展法术,斗智斗勇,最后二郎神降服孙悟空的故事。 【回答2】完成西游战力PK榜。(参见课件PPT) 结果:二郎神制服孙悟空。
任务二:赏析“变化”之形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匿名信中对孙悟空的质疑直指他与二郎神的这次斗法,接下来我们聚焦两人“赌变化”的过程,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1】本文主要刻画了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个人物形象,你更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小组合作,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讨论。 按句式回答:我们组更喜欢__________(孙悟空/二郎神)。第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句子),运用________(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形象特点)。 【提问2】本文塑造了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位性格鲜明的人物。请你以“我是________,我________”的格式,设计一则人物宣言。 【回答1】①我们组更喜欢孙悟空。 第1段“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孙悟空看到妖猴惊散,有些心慌;另一方面也看出他的机智。(更多理由参见课件PPT) ②我们组更喜欢二郎神。第2段“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这一情节表明二郎神能够识破孙悟空的变化,并采取措施及时应对,表现了二郎神观 察敏锐、法力高强。(更多理由参见课件PPT) 【回答2】①我是孙悟空,我神通广大,机敏、坚毅、勇敢、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②我是二郎神,我本领高强,总能识破孙悟空的各种变化,神通广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围绕“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展开学习。通过快速默读,梳理了二人多次变化的斗法过程,还结合动作、心理描写等赏析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人物形象,感受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想象魅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究斗法胜负与背后的“变化”谜底。
板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
斗智斗勇
第二课时
任务三:辨析“变化”之胜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孙悟空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服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 【展示】助读资料(参见课件PPT) 【提问2】孙悟空号称“七十二变佼佼者”,为何会在这次斗法中处于下风?孙悟空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服他的办法。他是真的不敌二郎神吗?结合拓展资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展示】拓展资料(参见课件PPT) 【回答1】大圣孙悟空与小圣二郎神的一番变化争斗确实是本章的神来之笔。刚开始,两人一场斗法,大战三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面又进行了“赌变化”,孙悟空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服他的办法。这样写,既增加了文章语言的情趣,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又能更好地表现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 【回答2】孙悟空敌得过二郎神。 ①孙悟空对猴群的担心影响了作战心态。第1段“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抽身就走”“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说明孙悟空在这场战斗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而是因为形势的变化和对猴子猴孙的担心影响了心态,选择了撤退,这一行为并不能直接说明孙悟空的实力不如二郎神,而是反映了孙悟空的智慧和变通能力。 ②二郎神的神通对孙悟空的克制。二郎神同样法力高强,他的法眼能看穿伪装和幻术,孙悟空每次变成什么,二郎神都能识破孙悟空的真身,在这种情况下,二郎神总能找到应对之策,这并不完全是孙悟空实力不敌二郎神。 ③孙悟空势单力薄。从文中可以看出,四太尉、二将军拦截了孙悟空逃跑的路,李天王使用照妖镜帮助二郎神找到了孙悟空的位置,说明二郎神在战斗中得到了天庭众神仙的支援,人多势众,这是孙悟空没有的优势。 (学生如果认为孙悟空不敌二郎神,从文中几次变化的回合进行分析也可以。)
任务四:探究“变化”之谜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关于《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许多名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奇书”。尝试用下面两则材料里的观点赏析课文,与同学交流你的心得体会。 【展示】名家见解 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正是因为小说创造了游戏的童话气氛,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能看得过于认真,看得过于认真了,便不免大煞风景。……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所表现的常常乃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着的天真的情趣与幽默的态度。 ——林庚《〈西游记〉漫话》 【回答】①夸张的想象。文中写的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多次外形变化,都是作者巧妙想象的成果。一会儿天上,一会儿水中;一会儿变成麻雀,一会儿变成海鹤等,这多般变化,可见想象之奇妙。 ②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塑造人物形象,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所谓物性,就是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以及与之相称的性格,如孙悟空的猴样,而且这些动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但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如孙悟空的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的“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③语言幽默讽刺、诙谐有趣。《西游记》能“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比如“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这里描述孙悟空把自己的尾巴变做旗杆,就非常诙谐有趣,让人轻松一笑。
课堂小结
从孙悟空名誉受损调查活动中,我们发现他以七十二变的变化能力,展现出了惊人的变化速度和逼真程度,而二郎神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总能识破孙悟空的变化。这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可见作者想象力之奇绝、构思之精巧,也可知作者的笔力之非凡、生活阅历之丰富。希望同学们也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基于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创作出更多精彩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创设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沟通语文学习的课内外渠道,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与名著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不足之处 关于《西游记》艺术特色的赏析是结合课后习题中的文学评论进行赏析,这一块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略大,提供的学习支架不足以支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