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女娲造人
素养目标
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神话的叙事特点。
2.分析文中联想与想象手法的具体表现(如女娲造人过程、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困惑的人们便通过神奇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女娲造人》,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提问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提问3】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回答1】开天辟地以后,女娲为给天地增添生气,用枯藤和黄泥创造了人类,并让人类自己繁衍后代。 【回答2】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第二种方法:将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混了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回答3】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学习任务二:分析形象,探究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形象。 【提问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用到夸张手法的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提问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阅读提示《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回答1】女娲: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回答2】课文第5段、第15段,描述女娲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以及用枯藤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造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女娲的神通广大。 【回答3】(1)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补充了以下几个情节:①女娲为什么造人;②怎样确定人的形象;③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④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 (2)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作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这个问题了,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会有神话故事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学习任务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女娲造人》中,女娲的“创造行为”里融入了古人对生命起源的哪些情感与思考? 【提问2】而今,我们的世界飞速发展,很多现象“说也不奇怪”,都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神话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回答1】课文通过女娲用黄土捏人、甩泥造人等细节,既体现古人对生命诞生的浪漫想象,又寄寓对劳动创造的赞美(将日常事物赋予生命)、对母性温情的推崇,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珍视。 【回答2】有必要。理由: ①神话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神话是一种诗意和情怀。 ③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期,那时的人们对自然界许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留住神话,就留住了先祖的思想。
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女娲“捏黄土造人”“甩泥浆化民”的奇幻想象,展现古人对生命起源的浪漫诠释。女娲既是创世神,更似“母亲”,其辛劳创造中融入对生命的敬畏、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人类族群繁衍的温情期盼。神话以“人神同形”赋予人类尊严,以日常事物(黄土、藤条)拉近神性与人性距离,让我们在感受先民想象力的同时,领悟“生命珍贵”“创造伟大”的永恒主题。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神通广大,勤劳、智慧、伟大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把握文章内容,并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联想与想象的手法,体会神话的魅力。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做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