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素养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背诵并默写全诗。(语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诵读感悟,体会四首诗中诗人情感与意境的多样性。
2.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结合诗人风格与写作背景,揭示其情感表达背后的文化密码与审美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知探究
《秋词》(其一)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领悟诗情。 (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作者却一反常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后两句诗人推出“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分析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2】归纳提升。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与写作背景有关。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写诗的背景。 【回答1】(1)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上”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远爽朗的心情。 【回答2】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出,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夜雨寄北》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诗句赏析。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3)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提问2】主旨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回答1】(1)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中,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何时将要。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设想日后重逢时候的景象。 “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回答2】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荡气回肠。“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情。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刘禹锡《秋词》(其一),感受了诗人借“鹤排云上”的意象展现的乐观豁达心境,体会了对比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又通过解读李商隐《夜雨寄北》,在“巴山夜雨”的虚实交织中,领悟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归期未定的怅惘。两首诗虽主题不同,但都以凝练的语言传递出独特的情感力量,值得反复诵读品味。
第二课时
新知探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1)如何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画横线词语的作用? (2)具体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提问2】主旨理解。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回答1】(1)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2)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生出戎马征战的幻梦,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现。 【回答2】渴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潼关》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参见课件PPT)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提问2】归纳提升。 【回答1】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回答2】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十多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了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阵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赏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僵卧孤村”与“铁马冰河”的虚实对照中,感受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又通过研读谭嗣同《潼关》,从“云簇雄关”“河嫌束狭”的拟人化描写中,体会到少年诗人冲破束缚、追求解放的豪迈意气。两首诗均以景抒怀,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人兼具家国情怀与个性风采的精神境界。愿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既能以诗人的赤忱之心守望家国理想,也能带着如潼关云水般不羁的勇气,在属于自己的人生天地间,抒写出敢爱敢为、胸怀天下的青春诗行。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教学中通过任务分层与背景关联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结合关键词句赏析,培养语言鉴赏能力,体现“知人论世”的鉴赏思路。
不足之处 学生主体参与形式较单一,背诵默写目标缺乏具体落实方法,且未对四首诗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对古代诗词情感表达多样性的深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