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7 20: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 — 探究 — 感悟” 教学模式是核心指导思想。以教材为基础、课程标准为导向,通过虚构人物 Pascal 的日记、《人权宣言》节选、历史地图等素材创设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的法国社会情境,引导学生以 “亲历者” 视角走进历史。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参与讨论,自主梳理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的发展脉络,最终感悟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历史共情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核心内容包括:法国大革命的背景(等级森严、财政危机、启蒙思想影响等)、过程(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颁布、雅各宾派执政等)、影响;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及影响、帝国的兴衰及评价。需帮助学生理解 “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的内涵及拿破仑统治的双重性。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概念(如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但对法国大革命的复杂性(如不同派别更迭、革命的激进与反复)理解不足;对 “民众视角” 的历史参与感较弱,需通过具象化情境降低抽象概念(如 “等级制度”“主权在民”)的理解难度。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过程及影响,理解拿破仑帝国的兴衰与《拿破仑法典》的历史价值。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 Pascal 日记中 “等级压迫”“重税剥削” 等素材,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 史料实证:结合《人权宣言》条文、拿破仑征战地图等,梳理法国大革命的关键事件(攻占巴士底狱、处死路易十六)及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与收缩(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3. 历史解释:通过小组讨论,辩证评价雅各宾派 “恐怖政策” 的功过及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影响(素养:历史解释、辩证思维)。4. 家国情怀:通过 Pascal 的人生轨迹,认识 “历史由无数普通人共同创造”,体会革命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培养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尊重(素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过程(1789 年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颁布、1793 年处死路易十六);《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理解法国大革命;辩证评价拿破仑的统治(捍卫革命成果与独裁、侵略的矛盾)。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1. 文字材料:Pascal 的日记片段(反映等级压迫、革命参与、法典影响)、《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关于《民法典》的言论;2. 图像资源:法国等级制度示意图、1789 年巴黎地图(标注巴士底狱位置)、拿破仑帝国疆域图;3. 音频素材:《马赛曲》片段(歌词体现革命激情);4. 多媒体工具:PPT 课件(整合史料与时间轴)。(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化身 “Pascal” 体验历史)、史料研习法(分析日记与文献)、小组讨论法(评价拿破仑)、讲授法(梳理时间线与逻辑)。
板书设计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一、革命前的法国 —— 火山口上的旧制度
二、大革命的浪潮(1789-1794)
三、拿破仑帝国的起落(1804-1815)
四、历史回响—— 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典永垂不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马赛曲》片段(歌词:“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引入Pascal这一课堂关键人物,指出从民众视角看历史发展的课堂思路。 聆听音频,阅读日记,结合生活经验推测法国社会的紧张氛围。 用音乐与文学片段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引出 “革命前的矛盾” 主题。
一、矛盾的现实——革命背景 1. 展示 “法国等级制度示意图”、对外战争开支等史料,结合 Pascal 日记:“每把铁器交五苏税,比日薪还多”等,提问:“革命前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 补充史料:路易十六王后的奢侈开销、1788 年财政赤字数据(占预算 64%),引导学生归纳 “统治者昏庸”“财政危机” 等背景。 小组合作,从图文材料中提取 “等级压迫”“贫富分化”“财政危机” 等关键词,完成 “革命背景思维导图”。 通过具象化的日记与数据,将抽象的 “社会矛盾” 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细节,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二、大革命的浪潮——从攻占巴士底狱到雅各宾派 1.通过分析,从三级议会选票分配不公强调国王与民众的矛盾激化。再以“唯一具有改革倾向的大臣内克再次被免职”继续推进,流畅结合 Pascal 日记:“教堂警钟长鸣,我们拿着斧头进攻…… 攻破了这地方!”,讲述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2. 呈现《人权宣言》第一条(“人生来自由平等”)、第十七条(“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小组讨论:“宣言体现了哪些思想,又如何体现‘旧制度的死亡证书’?”
3. 简述 1793 年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 “恐怖政策”,用史料对比:“处死暴君是自由的诞生”与“4 万人未经审判被处死”,引导辩证分析。 1. 结合日记,描述攻占巴士底狱的场景,理解其象征意义;
2. 解读宣言条文,对比旧制度,归纳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等原则;
3. 辩论 “雅各宾派政策是必要手段还是过度暴力”。 通过 “事件 — 文献 — 评价” 的逻辑链,让学生在史料辨析中梳理革命进程,理解其激进性与复杂性。
三、拿破仑帝国的起落 —— 剑与法典 1. 展示 Pascal 1804 年日记关于《民法典》的记载,提问:“根据预习,大家知道是谁带来了这些改变吗?”,由此引出拿破仑,再简述雾月政变(1799 年)和拿破仑法典的重要内容及意义。
2. 展示拿破仑帝国疆域图与远征俄国路线,补充老兵言论:“皇帝给了我们面包炉,却冻掉了我的腿”,组织讨论:“拿破仑是革命的捍卫者还是独裁者?” 1. 从日记与法典条文中,归纳 “民事权利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等内容,理解其对资本主义的推动;
2. 结合地图与老兵言论,从 “对内稳定”“对外战争” 两方面评价拿破仑。 通过 “个人体验 + 制度分析 + 疆域变化”,帮助学生辩证认识拿破仑统治的双重性,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展示 Pascal 1821 年日记:“真正的革命不在断头台,而在让每个法国人昂头走路的铅字里……” 总结: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旧制度,拿破仑法典将 “自由平等” 制度化,而无数像 Pascal 这样的普通人,是历史的真正书写者。 回顾本课关键事件与人物,用一句话概括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的历史意义。 升华主题,强化 “历史的温度” 与 “人民主体地位” 的认知,呼应教学目标中的家国情怀。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