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白居易诗四首 同步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白居易诗四首 同步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8 16: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能扛鼎(ɡānɡ)   
称心如意(chèn)
风驰电掣(chè)
虚与委蛇(yí)
B.谄媚阿谀(chǎn)
妄自菲薄(fěi)
怏怏不乐(yànɡ)
风光旖旎(yǐ)
C.掎角之势(jǐ)
矢志不渝(yú)
循规蹈矩(jǔ)
不寒而栗(lì)
D.雄关险隘(ài)
踽踽独行(jǔ)
言简意赅(ɡāi)
瞠目结舌(tánɡ)
答案 D 
解析 “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装祯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C.部署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D.徇私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答案 C
解析 A项驶—使。B项祯—帧。D项重—崇。
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
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
C.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
答案 D 
解析 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