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7 17: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如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隶书刻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主要赞扬了秦始皇的贡献是( )
A.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B.创立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C.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D.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正确的有( )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货币“五铢钱”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度量衡 ⑤修筑都江堰 ⑥统一车辆、道路的宽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4.《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长城 D.“焚书坑儒”
5.下列图片体现的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巩固国家统一 D.加速国家统一
6.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汉文帝霸陵所在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还有陶格、铁器小件。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由材料可知,汉文帝( )
A.礼贤下士 B.善于用人 C.勤俭治国 D.休养生息
7.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国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他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他采取这项措施的是( )
A.设司隶校尉 B.北击向奴 C.实行“推恩令”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8.他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晁错 D.卫青
9.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 A. 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
C. 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 D. 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
10.要拍一部关于东汉的电视剧,由你担任导演,你会选择下列素材中的( )
②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个盛世——光武中兴
③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互相争斗、政局混乱
④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②④ B. 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
11.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认为,虽然汉朝已建立,但世人仍抛弃礼义,丢掉廉耻,做事唯利是图;盗贼敢于割断窗帘、门帘进入内室,甚至偷走高祖、惠帝两庙的器具。由此可知,贾谊意在( )
A.全面继承秦制 B.推行法家严刑峻法
C.重塑道德风尚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汉书·景帝纪》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农为本 B.休养生息 C.尊崇儒术 D.以法治国
13.西汉初年,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秩序成为社会首要任务,各种制度基本沿袭了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郡县封国并行 B.强化思想控制
C.盐铁专卖制度 D.设置西域都护
14.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15.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
A.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
C.“推恩令”的实施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16.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下面两次农民起义的共同点是( )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政权
17.某校开展“品诗词,学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诗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探寻其所承载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下列是同学们搜集的部分诗句,其中描写丝绸之路的是( )
A.云飞丝路飘花雨,风动驼铃运锦绸 B.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C.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D.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18.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治所在乌垒城。首任西域都护是郑吉,据《汉书·郑吉传》记载,他“数出西域”。以上材料表明( )
A.郑吉在张骞之前出使西域 B.汉武帝正式设置西域都护
C.郑吉是东汉时首任西域都护 D.西汉政府在西域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19.若给下列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华佗传授他的学生吴普“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见,强身健体贵在( )
A.获得医术真传 B.持之以恒
C.动作整齐划一 D.预防为主
21.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
A. 对抗了社会不公 B. 获得了多方支持
C. 推动了道教发展 D. 借助了宗教手段
22. “东汉之覆亡,‘兼并’占一个重要的因素。兼并一行,失田的农民若不成为流民,即为富家大室之‘奴’之‘客’,甚至整个家庭成为‘部曲’(部属),地方官员对其富室大户无法应对。”此言论说明东汉(   )
A. 灭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B. 农村土地租赁现象盛行
C.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D. 政府赋税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23. 张骞通西域后,我国的穿井术传入大宛,大宛的葡萄、芝麻,安息的胡桃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中亚的琵琶、胡笛等乐器,舞蹈也传入中国。这些史实表明张骞的出使(   )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扩大了帝国疆域
C. 巩固了王朝统一 D. 加强了西域管理
24.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佐证古代(   )
A. 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 B. 国家疆域频繁变动
C. 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 D. 政府主导对外贸易
25. 《汉书·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夷洲的道路
二、非选择题
26.回望历史的星空,有无数杰出人物为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时代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变法图强】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 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1)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说说商鞅变法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平民想获得爵位和土地,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制度创新】
图1 图2
(2)据图1指出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的制度。图2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地方封国实力如何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济发展】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都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3)分别写出“秦统一的货币”和材料中“新货币”的名称。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哪些措施
【思想控制】
材料一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著作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销毁称之为“焚书”事件;不久以后,一些方士和儒生发表不满言论,始皇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并全部坑杀于成阳,称之为“坑儒”事件。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影响着汉初统治者的决策,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次得宠。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这一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而罢融百家,他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4)由材料一、二比较两位帝王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其共同的目的是什么 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27.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实行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军事长官称为郡尉,并设郡监主管监察。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则称县长。县令(长)主管县内政务,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此外,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乡设三老,分别为有秩、啬夫、游徽,分掌地方教化、诉讼、赋税等事务。
材料三: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颁布法令,削弱地方封国割据势力,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汉帝国走向强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材料中所述的历史乱象的相关制度。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及目的是什么?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
(4)汉朝维护思想统一的措施是什么?秦朝统一后的货币名称?秦汉共同面对的“敌军”是哪一少数民族?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28、书写材料是文化的载体,透过它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里耶秦简,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如图为其记载的乘法口诀(局部),都曾提及“九九”运算,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
材料二:西周到东汉竹简为我们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上承甲骨下承纸张,继往开来。成为我们文明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特点是:来源广泛,但也笨拙,不易搬运,向更宽广的社会前进。竹简对华夏文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阅读习惯或书写习惯
——据刘尽《中国文书史稿》等整理
(1)材料一中的里耶秦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世如何改进这些不足。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竹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请参照材料一地图将这条重要通道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横线上。
A B
(2)这条路线的开辟者是谁?那一宗教通过这条道路传入我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30、秦汉时期边疆治理成为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编译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围刘邦于白登山,战况危急,后施计才得以突围。此后数十年汉朝为维持边疆和平,不得不保持对匈奴的“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这意味着汉匈关系发生新的转变。
——编译自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扩大和治理边疆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答案
1-5CDDBC 6-10CCADB 11-15CBABA 16-20BADCB 21-25DCAAB
26、(1)确立县制;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意思相近即可)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服兵役,立军功。(意思相近即可)
(2)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实力强大。实行“推恩”;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任写一点即可)
(3)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
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4)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意思相近即可)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7.(1)分封制。
(2)制度:郡县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机构比较完善、职责明确、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等。
(3)颁布“推恩令”。
(4)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货币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敌军:匈奴族。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8.(1)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价值:佐证了中国在先秦时期已经发明了乘法口诀、九九运算)。
(2)不足:笨拙;不易搬运。改进:西汉发明造纸术。
(3)记载中国文化成果;记载华夏文明;有利于中国文字的推广;影响语言和思考方式。
29.(1) 长安; 欧洲或大秦。
(2)张骞;佛教
(3)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交往。
30、(1)北击匈奴,修长城;征服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管辖,并迁徙中原人到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居;修建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修筑直道和驰道,加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
(2)变化: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期废除和亲政策,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
(3)促进了中原和边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边地的安定,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