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mǐ) 斥堠(hòu)
丰犒(ɡào)
尺箠(chuí)
B.缒兵(zhuì)
烽燧(suí)
狎(xiá)
蜥蜴(xī
yì)
C.袒裼(xī)
冠胄(zhòu)
寝(qǐn)
所恃(shì)
D.校正(jiào)
刘禅(chán)
固有所侮(wǔ)
抗而暴之(bào)
解析:选C。A.“麋”读“mí”,“犒”读“kào”;B.“燧”读“suì”;D.“禅”读“shàn”,“暴”读“pù”。
2.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凡兵上义 上:崇尚
②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兴:突然出现
B.①能以兵尝敌
尝:曾经
②小挫益厉
厉:厉害
C.①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殆:懈怠
②士以义怒
怒:激起义愤
D.①故去就可以决
去就:离开与靠近
②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支:支撑,对付
解析:选B。尝:试探(虚实);厉:发奋自厉。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凡兵上义
B.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C.小挫益厉
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解析:选B。A项,“上”通“尚”,崇尚;C项,“厉”通“励”,奋发自厉,激励;D项,“殆”通“怠”,松懈,懈怠。
4.下列各句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B.邓艾缒兵于穴中
C.奉宣室以何年
D.复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选A。“而后”前省略主语“将帅”;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险。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眨眼
B.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益:增加
C.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并:兼并,攻取
D.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委:交付
解析:选B。益:更加。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①非一动之为害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丰犒而优游之
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凡兵之动,知敌之主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解析:选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A项,“以”,①介词,因;②介词,把。B项,“为”,①动词,造成;②介词,替。C项,“而”,①连词,顺承;②连词,转折。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是“调动士兵积极性”的做法的一项是( )
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②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
③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④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
⑤怀其欲而不尽
⑥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A.③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选A。①是为将应有的心态。④是为将应具备的两种素质。排除这两项即可。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将领,应该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良好素质。唯其如此,才可以统率军队,谋求胜利。
B.调动士兵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正义,用正义激发他们,士兵就会一往直前,无畏无惧。
C.对待战争,战前要积蓄财力;战时要鼓励士气;战后要修养心性。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
D.摸清敌情才能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唯此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解析:选C。“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应为“要让士兵怀有没有实现的愿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谏论(下)
苏 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噪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不获,吾不信也。
【注】 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②谠(dǎnɡ)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 劝:勉励
B.谁欲以言博死者
博:获取
C.跳而越者与千金
与:给予
D.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希望
解析:选D。要:关键。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
B.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
C.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
D.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理解句意是断句的关键。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臣子是决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就刑罚、赏赐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C.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下文由此展开论述。
D.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应当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解析:选A。根据第二段倒数第二句的内容,此项说法太绝对。有“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还是会进谏的。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情”,常情,“病风丧心”,丧心病狂,失掉理智;“就”接近;“何苦”,为什么;“间或”,偶尔;“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之”,指代进谏的人。
答案:(1)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为什么不去进谏呢?
(2)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
参考译文:
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国君一定接受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君主能纳谏,却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要想使君主一定能纳谏吗?我先前的论述已经很完备;要想使臣子一定能进谏吗?我现在还是来谈一谈吧。
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
( http: / / www.21cnjy.com )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因此立下赏赐来勉励他们。史书上说“兴盛时代的君王赏赐进谏的臣子”,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仍然担忧臣子软弱怯懦,奉承谄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还要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尚书》上说“臣子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就对他们处以墨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为什么不去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那么,按人之常情,人们又为什么去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诚节义、不求奖赏、不怕刑罚的人,谁想用言语来换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任用他们呢?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半勇半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人怯懦。有个人和他们一起面对深渊,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半勇半怯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这样的话,就没有。”那个半勇半怯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一会儿,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利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半勇半怯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有了刑罚然后才会进谏。
从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半勇半怯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对前者有所追求,对后者有所躲避,在这种形势下大臣们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在没落的时代就不是这样,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把奖赏给了不进谏者,却把刑罚给了进谏者,大臣们闭口不言也是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这没有其他原因,只因废除了墨刑而已。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的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是太少了嘛!
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
( http: / / www.21cnjy.com )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者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说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却听不到,我是不相信的。
三、语言表达
13.把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填在横线处,使前后文连贯通畅。(只写序号)
我常常在拿出那一方从古董街买来的宋朝抄手砚,________。整个下午,我交出了白卷。
①随着古琴的旋律
②就让旋磨出来的那一朵朵浓郁芳香、盛开饱满的墨花,像昙花一样,随即干枯、凋萎
③整个下午,没能写出任何一个字
④滴上三五滴清水
⑤手中轻握松烟小墨
⑥不断地磨出清香的墨膏之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先后顺序:滴水——拿墨——伴着琴声——磨出墨膏——没写出一个字——墨膏干了。
答案:④⑤①⑥③②
14.在横线处补写两个句子,使整个语段句式协调一致,语意完整。
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随意折毁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么花儿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瓣醉人的芬芳;____①____;____②____;如果你能使一方泥土快乐,不随意占用它,那么泥土也会使你快乐,在你饥肠辘辘时为你奉上一缕诱人的稻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要注意“形似”与“神似”,注意前后语句使用的句式和整个语段表现的主题。
答案:(示例)①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随意践踏它,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上一抹耀眼的新绿;②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随意污染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沁腑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