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爆炸
1. 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有 、 、 、 等。
2. 燃烧是一种 、 的 的化学反应。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3. 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 物质具有 (该物质称为 )。(2) 可燃物与 。(3)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 。
4. 如果在 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积 ,使气体的体积迅速 ,就会引起爆炸;如果氧气的浓度 ,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燃烧范围 ,周围的空气迅速 ,也会发生爆炸。可燃性 和 ,与空气 ,遇 时都有可能发生 。
5. 为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要学习防燃、防爆的知识,熟记消防安全标志(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易燃物和易爆物时),有“四禁止”:禁止 、禁止 、禁止 、禁止 ;“两当心”:当心 和当心 。当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漏时,不能立即开灯查找泄漏原因,因为开灯产生的电火花能 ,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1.
(2023·北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O2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题
A. 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B. 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 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 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2. 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一氧化碳 B. 氮气 C. 汽油蒸气 D. 煤粉
3.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 )
A. 食盐 B. 烟花、爆竹 C. 酒精 D. 罐装液化石油气
4. (2023·兰州改编)每年的11月9日是“消防安全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加油站、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 B. 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可能发生爆炸
C. 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D. 车载香水含酒精,夏天应避免长时间暴晒
第2课时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防火与灭火
1.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 燃烧,放出的热量 ;氧气 时,可燃物 燃烧,放出的热量 。含碳元素的可燃物在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生成 ;在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中的碳元素会生成 ,甚至生成微小的 等物质。
2.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是一种 、 的气体燃料。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与血液里的 结合,使 丧失 ,导致人体 ,甚至窒息死亡。一氧化碳不能与水或澄清石灰水反应。
3.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打开门窗 ,并迅速将中毒者移至 ,中毒严重者应立即 。
4. 一切防火措施都是防止燃烧条件的产生,不让燃烧的三个条件相互结合并发生作用。
5. (1) 灭火的原理:隔离或清除 ;隔绝 ;降温至可燃物的 。
(2) 灭火的方法:① 将可燃物撤离 ,与 隔离。② 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 隔离。③ 使用大量的冷却剂 燃烧物,让其温度 。
6. 如果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应沿着疏散通道迅速离开火场,并拨打火警电话 求救。如果被困在火灾区,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如用 捂住口鼻, 沿墙壁或 撤离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蜡烛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B. 二氧化碳是蜡烛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
C. 蜡烛不完全燃烧可能生成炭黑 D. 吹蜡烛可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2. (2024·福建)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 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C. 用水浇灭炭火 D. 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3. (2024·成都)生命宝贵,安全第一。下列情况的灭火方法或原理错误的是( )
选 项 实 例 方 法 原 理
A 森林发生火灾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
B 家用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
C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毛巾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
D 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
4. (2023·营口改编)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 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 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
C. 进入加油站不吸烟 D. 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爆炸
1. 反应物的浓度 温度 压强 催化剂 2. 发光 放热 剧烈 3. (1) 可燃性 可燃物 (2) 氧气接触 (3) 最低 着火点 4. 有限 大量的热 膨胀 较高 很大 广 猛烈膨胀 气体 固体粉末 接触充分 明火 爆炸 5. 带火种 烟火 燃放鞭炮 吸烟 易燃物 爆炸物 点燃煤气
1. D 解析:乙中白磷在通入O2前不燃烧,在通入O2后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A的说法正确;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的说法正确;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在通入O2后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的说法正确;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在通入O2后红磷不能燃烧,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D的说法不正确。
2. B 3. A 4. C
第2课时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防火与灭火
1. 完全 多 不充足 不完全 少 二氧化碳(或CO2) 一氧化碳(或CO) 炭黑颗粒 2. 无色 无气
味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输氧功能 缺氧 3. 通风 空气新鲜处 送医院救治 5. (1)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着火点以下 (2) ① 燃烧区 火源 ② 空气 ③ 冷却 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6. 119 湿毛巾或口罩 低下身子 贴近地面
1. D 2. C 3. B 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