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 贤
王安石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译文: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译文: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安石难以担当大任。”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儒家经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儒家经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仲虺(huī) 尽管(jìn)
轶事(yì)
谠直(dǎnɡ)
B.扰攘(nǎo)
众庶(shù)
翟景(zhái)
暇迩(ěr)
C.谗言(chán)
秩序(chì)
兴奋(xìnɡ)
嗔怪(chēn)
D.阿谀(yú)
召公(shào)
询问(xún)
毁谤(bànɡ)
解析:A项,“尽”读“jǐn”;B项,“扰”读“rǎo”;C项,
“秩”读“zhì”,“兴”读“xīnɡ”。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徒:一类人
B.博询众庶
庶:平民,百姓
C.不迩小人
迩:远离
D.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解析:C项,迩:亲近,偏信。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弃贤专己而衰
②术业有专攻
B.
①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②通古今之变
C.
①不责人以细过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
①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②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解析:D项均为“名词,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 )”。A项,①动词,专凭,②形容词,专门;B项,①形容词,通用的,②动词,懂得通晓;C项,①形容词,细小的,②名词,小人。
答案:D
4.选出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句( )
A.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B.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C.古虽/扰攘之际
D.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解析:文言文语句的停顿通常我们采用按音节或按意义来划分节奏这两种方法。二者各有其适应的范畴,在使用中应该区别地对待。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1题。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一)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福:强盛
B.弃贤专己而衰
衰:衰亡、衰落
C.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犹:好像
D.可不慎钦
慎:慎重,小心
解析:A项,福:福气、幸运。
答案:A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此:都是代词,但代指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 )象不同。前指“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后指“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A项,之:代词,贤能之人;B项,犹:仍然;D项,亦:也。
答案:C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接着从历史的经验当中提炼出坚实的论据。
B.第一段从当今政治现实出发,阐述了“兴贤”实际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
C.内容列举了商朝、周朝、两汉等用人之功和选人之过,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D.运用事实论证,正反两面对比,说理透彻,文笔劲健。
解析:B项中第一段并没有从当今的政治现实出发,这点内容应该在文章的第二段。
答案:B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不任用贤能的人自负专断而衰亡。
(2)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
(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虽扰攘之际 际:其时
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
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解析:B项,众:一般人。
答案:B
10.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
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
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解析:B项,“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错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使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
答案:B
11.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①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③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 )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①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评论中的一部分。②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③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④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
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侍也
C.图左右之亲近
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解析:B项,“起居”古今意义都指日常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活。A项,硕士:古义指学问渊博的谋士;今义指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C项,亲近:古义指亲信、亲近的人;今义指亲密接近。D项,中人:古义指适合人;今义指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
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②宦者之为祸
D.
①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C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均作“介词,比”。D项,均是“介词,用,把”。
答案:C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答案: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史学家的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D项,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答案:D
16.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夫
为
人
主
者
非
欲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养
祸
于
内
而
疏
忠
臣
硕
士
于
外
盖
其
渐
积而
势
使
之
然
也
夫
女
色
之
惑
不
幸
而
不
悟
则
祸
斯及
矣
使
其
一
悟
捽
而
去
之
可
也
答案: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
②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
③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
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
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 )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四、能力迁移
17.(国)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国家)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国家)
C.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国家)
D.国泰民安(《梦梁录》)(国家)
解析:A项,古代诸侯王的封地,诸侯国;B项,国都,京都;C项,地域,地方。
答案:D
18.(治)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将者当先治心(《心术》)(调适)
B.何治安之时有之而能兴,昏乱之时虽有之亦不兴也(《兴贤》)(太平,安定)
C.前臣之治东阿,属托不行(《晏子治东阿》)(治理)
D.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兴贤》)(法治)
解析:D项,治理。
答案:D
19.(之)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夫子欲之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之二虫又何知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
B.③⑤
C.③⑧
D.④⑦
解析:①代词;②结构助词,的;③⑧动词,到……去;④代词,这;⑤助词,动词补语的标志;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⑦代词,活用为“我”。
答案:C
20.(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动衬静。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喜悦。
21.(语言运用)把下列语句填入文段横线处,要求衔接恰当,语意通顺。(只填序号)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可是,即使如此,________,因为________。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________。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①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②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 ③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④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⑤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
答案:解析: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
( http: / / www.21cnjy.com / )序,第②句中的“芦苇”,照应前文的“芦苇”,“脆弱”照应第⑤句“都能置人于死地”。第③句“人高贵”与前文的“人脆弱”形成转折关系,并与第④句形成因果关系。第①句“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与后文“惟有作为灵魂的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衔接。
答案:②⑤③④①
以人为镜 防微杜渐
原文: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
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围炉夜话》)
译文:如果不仅仅以水作为镜子,而且以他人作为镜子来反省自己,那么,一件事情的成败吉凶就可以预见得到了。
在山上不容易跌倒,遇见小土堆上却容易跌倒,由此可知,在细微之处更容易掉以轻心,故须多加提防。
评析: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鉴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就是他人行为的得失,来作为自己的借鉴;以别人行事的经验,来考量自己的成败。所以,善于观察人的人,并非真有了占卜吉凶的神术,而是通晓事发之理,趋利避害。
偶然疏忽,这是人之常情。只有“每日三省乎己”,才能发现那些不引人注意的失误,避免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