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8 16: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竹 里 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端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抚琴,时而吟唱。
林深无径,外人不晓,只有皎皎明月,相知相照。
赏析:本诗是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讫(qì)     朝雊(ɡòu)
轻鯈(tiáo)
玄灞(xuán
bà)
B.村墟(xū)
夜舂(chōnɡ)
曩昔(nǎnɡ)
沦涟(lún
lián)
C.仄径(zè)
蔓发(màn)
辋水(wǎnɡ)
僮仆(tónɡ
pǔ)
D.青皋(ɡāo)
黄蘗(bò)
猥(wěi)
矫翼(jiǎo
yì)
解析:C项“仆”读“pú”。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方温经      方:刚刚
B.与山僧饭讫而去
讫:罢,结束
C.然是中有深趣矣
是中:这当中
D.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曩昔:从前
解析:A项,方:正,正在。
答案:A
3.下列对文中加点人称代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方温经    足下: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B.猥不敢相烦
猥:指本人,自我谦称
C.倘能从我游乎
我:即古文中的“吾”,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
D.非子天机清妙者
子:指第三人称代词“他”
解析:D项“子”指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因”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因驮黄蘗人往
B.蒙故业,因遗策
C.因人动而敝之
D.因河为池
解析:B项意为沿袭,A、C、D三项都是“凭借”。
答案:B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故山殊可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殊:很、非常 
过:访问、游览
辄便独往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辄:就
多思曩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曩:以前
步仄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步:行走
白欧矫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矫:举
夜登华子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
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间:疏远
D.与山僧饭讫而去
讫:说话
解析:A项,过:过访,游览。C项,间:错杂、交错。D项,讫:结束。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均为“靠近”。A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辄:副词,于是/副词,常常。C项,相:副词,相互/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D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气和风舒畅,旧居蓝田山区很值得一游。
(2)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多想念从前你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二)
9.下列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鯈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
B.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发:生长
C.非子天机清妙者
天机:天性
D.因驮黄蘗人往
黄蘗:落叶乔木
解析:A项,矫:举。
答案:A
10.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维诗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本文在思想内容上和他的诗作一脉相承。
B.王维给裴迪的这封信,描绘了辋川别业的冬景春色,也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C.本段写春景,是想象中的景色,因而就显得有点粗线条了。
D.这封信之所以写景,正是为了勾起裴迪的回忆,并希望再次享受同游的深趣,同时也委婉地表现了对对方不能同游的遗憾。
解析:D项,从信中看不出有遗憾之情。
答案:D
11.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 )》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窃:暗暗地、私下地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游览
C.轼不自意
意:料想
D.以为有孟轲之风
以为:认为
解析:B项,游,交游。
答案:B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天下之贤才
故更之为愚溪
B.夫子油然而笑曰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非左右为之先容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解析: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助词,的/代词,它;C项,代词,我/难道;D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不译。
答案:B
14.下列各组句子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A.为顽童所辱      B.惟兄嫂是依
C.客有吹洞箫者
D.望长安于日下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被动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说自己小时读书就听说,欧阳修的文章和孟子、韩愈等人的文章齐名,而且还知道他的性情潇洒,能自得其乐。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解析:C项,“其后益壮”才能推测他的性情潇洒,能自得其乐。
答案:C
16.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
(2)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读到《书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地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辞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作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和欧阳公亲自考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系,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四、能力迁移
17.(或)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有的人,有人)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或许)
C.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有时)
D.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时)
解析:D项,如果,假如。
答案:D
18.(涉)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世不深          (入,经历)
B.循表而夜涉
《吕氏春秋察今》
(
徒步涉水)
C.已涉三年经《与元微之书》
(经历)
D.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氓》
(跋涉)
解析:D项,渡过。
答案:D
19.(乎)对“乎”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②子路曰:“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子尚勇乎?” 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 ④美哉乎,山河之固 ⑤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②④/①③/⑤⑥⑦
B.①③⑥/②④⑤/⑦
C.①②⑦/③⑤⑥/④
D.②④/③⑥/①⑤⑦
解析:①介词,对;②④⑤疑问语气助词;③介词,比;⑥介词,在;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B
20.(句式类型)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
A.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南冥者,天池也
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判断句。
答案:B
21.(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2)颔联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2.(语言运用)细读下面的诗句,看哪一句化用了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语句。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②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净,犬吠声如豹。(王思任《剡溪》)
③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袁宏道《游桃源记》)
④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句化用了“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上善若水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 )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评析:本章用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 )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