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语言积
累、梳理与探究
单元检测卷(八)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3版收录字母词39个,第6版猛增到239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外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高耸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只见英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人行道”,字母词可以自由通行。二是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
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慢车道”,少量字母词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快车道”,字母词应该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汉语文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共服务行业等,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它们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PM2.5”用“微尘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语言文字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已然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当今,出现了新的景象: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魏润身《挠攘》)“这种石头也能治癌。”(柳建伟《突出重围》)这里出现了“致癌”和“治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zhì。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
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对于使用者而言,字母词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使之显得醒目突出,如“巴萨VS皇马”。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其三,心态引力,由于字母词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如某营养品的盒子上面,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道,可看起来显得“有档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必担忧。阿拉
伯数字也是外来的,但是,其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米”拆开是“八十八”;九十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百”减去“一”是“白”。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数字能够干扰吗?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办法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将错误地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
C.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错误。由材料一“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可知,“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的前提是“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
√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B.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SA”用“很飒”代替。
C.材料二介绍了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分别是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分别举例分析。
D.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母词弱点的。
举例不当,“SA”不是字母词,是“飒”的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
3.(3分)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升企业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还不如DNA来得简明清楚。
C.某科研数据显示,从2010—2014年的《人民日报》中,每年选取一周合计35天的样本语料中出现字母词490个,共1597次。
D.在汉语部分词语中,阿拉伯数字是替代不了汉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A.批评某些企业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的做法,与材料一第1段中“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所说的一致,所以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应该向大众推广”与材料一第4段中认为在类似“快车道”的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字母词应禁止使用的观点相悖,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材料一第4段中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此《人民日报》多次使用字母词不属于对字母词使用的规范和限制,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举阿拉伯数字在某些汉语词语中无法替代汉字的例子,论证的是汉语有自己的应用规律,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4分)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
答案:①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②字母词来自外语;③字母词具有语用价值,具有三种美感引力;④字母词有局限性,缺乏群众基础。
5.(6分)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认为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使用字母词必须有所限制,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会冲击中华文化。②材料二认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不必担忧。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则材料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②材料一认为在个人生活领域和专业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材料二认为字母词配合汉语使用,有积极意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爸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锄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成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作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
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
√
6.(3分)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山水逛街迷路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城市生活的极不适应。通过山水现在说家乡掉了渣的土话和当兵时说普通话的对比,塑造农民形象。
B.父亲来到儿子家,跟儿媳妇交流,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有了插叙过去经历的情节。
C.文章运用心理描写,写山水在楼房里“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写出了他进城的孤独感。
D.文章中善用侧面描写,如榔头队长等人对年轻的说普通话的山水的打击,城市人对年老的不说普通话的山水的费解,侧面丰富了山水这一
形象。
“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错误。由“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可知,出去逛街的原因是山水自己觉得闷以及儿子的
建议。
√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错误,小说并没有表达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只是通过这一事件客观反映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城乡差异。
8.(4分)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1)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2)①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②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③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新事物的发展。
9.(6分)小说中写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1)运用的叙述手法是插叙。(2)作用: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这个情节,才有了儿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②插入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山水这一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③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①,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②,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吾与与可诗信往还。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③,有删改)
材料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节选自苏辙《墨竹赋》)
[注] ①轮扁:古代斫轮的工匠,名扁。②彭城:徐州。③文与可:文同,字与可,长于画竹。偃竹:仰斜的竹子。
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既心识 A 其所以然而 B 不能然者 C 内外不一 D 心手 E 不相应 F 不 G 学之过也
答案:CDF
“者”在句中表示停顿,与后句构成因果关系,故应在C处断开;“内外不一”是主谓结构,“内外”是主语,这里指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不一”是谓语部分,表示不一致,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心手不相应”是主谓结构,“心手”是主语,代表内心的构思和手上的操作,“不相应”是谓语部分,表示不能一致,句意完整,故应在F处断开。
√
“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错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元丰二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而《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用的是干支纪年法,《登泰山记》中“乾隆三十九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纪年方式不完全相同。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变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字用法相同。
B.“与可厌之”与《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厌”字用法不同。
C.“而有万尺之势”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同。
D.《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赤壁赋》三篇文章写作时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
B.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
C.《墨竹赋》选段结尾表面上说文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实则是对他高超绘画技艺的肯定。
D.文与可去世后,苏轼在湖州晾书画,睹物思人,悲意顿生。他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
“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错误 ,依据“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可知,文与可说的是气话,并没有将求画者送来的素绢真的用来做袜子。
“……,……也”,判断句;“而”,表转折,却、但;“取”,取得、获得、采纳。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
“贵重”,意动用法,“觉得……贵重”;“四方之人持谦素而请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四方持谦素而请之人者”,意思是“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蹑”,踩。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觉得自己的画贵重。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
14.(3分)请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材料一中蕴含的绘画理论,并用成语概括材料二中文与可所画之竹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材料一:胸有成竹。材料二:栩栩如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竹子刚生长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而已,可是节、叶却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像宝剑出鞘那样挺拔高达七八十尺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画竹的人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能画出真正的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稍一放松时机就消失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
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是因为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不一致,内心的构思和手上的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所以凡是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的人,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人,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觉得自己的画贵重。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士大夫们传颂这件事,将其作为谈资。等到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用书信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我和与可诗书往来。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罢了,却有万尺的气势。”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材料二:
文与可用墨画的竹子,看起来就像是真竹子。客人看到后很惊讶,说:“……现在你研磨松烟制成的墨,操控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墙壁,用力挥洒在绢布上,那竹子就立刻成形。郁郁葱葱沙沙作响,枝干或曲或直或横或斜,浓密纤细低矮高耸,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竟能在一朝之间赋予这般盎然生机。你难道不是有道之人吗?”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
异乡。
√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中爆竹”是除夕夜习俗,照应诗题,“随节换”“比量旧岁”等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颔联“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况味。
C.本诗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写室内诗人的感受,接着由实到虚,想象明日登楼远眺之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与典故,语言浅近而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有韵味醇厚之感。
“‘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唯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两个词都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夸张。
16.(6分)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慨叹时光易逝;以唯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些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令人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言谈间本该( A )的话,再三斟酌下还是铺垫了好几句。“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绝没有别的意思”“退一万步讲”等一番限定与修饰下来,交流的畅快也急转直下。
额外的限定语,事实上起到的是补充与解释的作用。“ 甲 ”,往往隐含着“你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我们不妨再讨论一下”的意味;“ 乙 ”,经常作为“接下来我要开始陈述观点了”的开场白;“ 丙 ”, 丁 。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就像是一种语言的润滑剂,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如此( B ),图什么呢?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一句无心之语,会不会冒犯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鲁”?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怕被误解,怕惹是非,怕生嫌隙,自然也就会在铺垫和说明上多此一“句”。结果就是,交流变得索然无味,理解变得无比奢侈。难怪有人总结现在聊天的套路:打破尴尬,用“哈哈哈”;表达开心,用“哈哈哈”;不知如何回复,也用“哈哈哈”。其实,是不是真的想“哈哈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不太会让人出错”。
言谈间限定语越来越多,①目的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②纵观现代人的社交网络,③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④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⑤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⑥为自己提前圈定了一个语言的“紧箍儿”,⑦不求“动人”,但求“不得罪人”。
18.(3分)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直截了当
小心翼翼
A.“本该”表明此处和后文“再三斟酌”相反,指痛快地表达出来,可填“直截了当”。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B.“如此”表明此处是总结上文说话的状态,结合“再三斟酌”“额外的限定语”可知指说话很小心,可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19.(3分)文中多处使用引号,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
B.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C.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
D.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
“粗鲁”?
√
B.表特殊含义。其他各项都表强调。
20.(4分)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①修改为“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⑤修改为“使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
21.(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哈哈哈’来打破尴尬、表达开心和应对不知如何回复时的窘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①原句使用短句,构成排比,简洁明快,句式整齐,有气势;②原句将重点落在“用‘哈哈哈’”上,突出使用“哈哈哈”缓解尴尬频率之高和对缓解尴尬的重要作用,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2.(6分)第二段的举例论证不完整,请将第一段中变红的三个限定语填入甲、乙、丙三处,并在丁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丁处不超过18个字。
答案:甲:退一万步讲 乙: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 丙:绝没有别的意思 丁:通常成了“你千万不要误会我”的代称
三、写作(60分)
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造词往往体现中国人对事物的独特认知。“生活”是一个同义并列的词语,由“生”和“活”构成。其实“生”就是“活”,与它们相对的概念是“死”。“生活”一词体现了中国人对活着状态的一种理想,即人活着就应当有变化,富有灵动性和丰富性,而不能一成不变和呆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共四句话,引出“生活”这一关键词。材料指出“生活”的内涵——由同义并列的“生”与“活”构成,并指出中国人对“活着”的理解。作文立意的关键就在于最后一句,学生应当围绕最后一句展开对“生活”这一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角度来思考。
(1)是什么:“人活着就应当有变化,富有灵动性和丰富性,而不能一成不变和呆板。”这一句中有几个关键词——“有变化”“灵动性”“丰富性”。“有变化”“灵动性”强调的是不僵化、不呆板、不守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于创新和调整,从而展现出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和适应性强的特质;“丰富性”本意指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在生活经验和经历方面,丰富性表现为多样和多彩,一种充实、多样、全面的生活状态。
生活经历丰富的人可能去过很多地方,从事过多种工作,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多样的经历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2)为什么:变化,是生活的旋律。就像流淌的河水,没有一刻是相同的。我们的生活也应如此,不断地推陈出新,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从传统的手工业到现代的智能制造,从书信往来的慢时光到即时通信的快节奏,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变化的史诗。而那些敢于在变化中寻找方向的人,往往能在生活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人生之中,不要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生活,因为总有一些超出我们认知的改变在不经意间出现。呆板的人,常会徘徊在自己的认知里,身陷囚笼,并沉溺其中,甚至自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他主动拒绝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未来的路也将会越走越窄。
(3)怎么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把学习当习惯,在一点一滴的前进中,刷新自己的思维,摆脱陈旧的思想;勇敢地跳出舒适区,用变化打破僵局,以灵动应对挑战,借丰富充实人生。
具体写作时,学生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观点,如生活就应该追求灵动性和丰富性。接着,结合材料,阐述中国人对活着的理解,并指出生活要追求灵动性和丰富性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例子,阐述如何追求灵动性和丰富性,比如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比如不设限、不止步,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等等。最后,总结观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真正的生活,只有在生长和变化中才能得到。”从无知到有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失败到成功,活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在变化中磨炼意志,在丰富经历中收获智慧。这些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宝贵礼物,我们应当保持开放和不断学习的心态,追求生活的灵动性和丰富性。
参考立意 ①追求灵动与丰富的生活状态。②生活在变与丰中绽放。③生命的真谛在于变化与多元。④灵动生活,绘就多彩人生。
范文示例
灵动生活,绘就多彩人生
汉语中“生活”这一同义并列的词语,蕴含着中国人对活着状态的独特理想。它所追求的,是变化、灵动性与丰富性,而非一成不变的呆板。
生活应当有变化,恰如四季的轮转,春去秋来,各有其美。一成不变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会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只有勇于改变,才能迎来新的机遇与可能。鲁迅先生早年学医,然而在目睹国民精神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试图唤醒沉睡的民众。这种人生轨迹的变化,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自我使命的重新定位。正是这种主动求变的精神,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灵动性是生活的灵魂。灵动意味着思维的敏捷、行动的迅速以及应对变化的自如。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发展策略的企业,往往能在商海的浪潮中脱颖而出。企业应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创新的高度敏感和快速响应,从通信领域拓展到智能终端,不断开拓新的业务版图,展现出强大的灵动性,向着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这一目标进发。
丰富性则让生活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它可以是知识的广博、经历的多彩,也可以是情感的细腻与深沉。一个丰富的人生,不仅有事业的成功,还有家庭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兴趣爱好的滋养。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的生活却极为丰富。他既能在朝堂上论政,又能在山水间吟咏;既能烹制美食,又能挥毫泼墨。正是这种丰富性,让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人陷入了机械重复的生活怪圈,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对周围的变化熟视无睹,对新的事物缺乏尝试的勇气。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节奏,拒绝变化,缺乏灵动,生活单调乏味。他们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了无生趣。
生活的真谛在于变化中的成长,灵动中的智慧,丰富中的充实。让我们勇敢地跳出舒适区,迎接变化,展现灵动,拥抱丰富,让生活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旅程,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如此,方能绘就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人生画卷,让生活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单元检测卷(八)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3版收录字母词39个,第6版猛增到239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外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高耸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上,只见英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人行道”,字母词可以自由通行。二是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似“慢车道”,少量字母词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快车道”,字母词应该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汉语文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共服务行业等,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来自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它们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PM2.5”用“微尘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语言文字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从秦代“书同文”算起,汉语已然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当今,出现了新的景象:使用字母词形成热浪,令人注目。
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外来词。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不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能帮助我们把同音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飞屑吸入人体致癌。”(魏润身《挠攘》)“这种石头也能治癌。”(柳建伟《突出重围》)这里出现了“致癌”和“治癌”,二者的前一个字都读zhì。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
面对风起云涌的字母词,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对于使用者而言,字母词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视觉引力,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使之显得醒目突出,如“巴萨VS皇马”。其二,新知引力,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如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其三,心态引力,由于字母词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如某营养品的盒子上面,印着小一号字体的“TRT”。“TRT”是什么,没几个人知道,可看起来显得“有档次”。诚然,字母词不属于汉语汉字,不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这不必担忧。阿拉伯数字也是外来的,但是,其在汉语中的使用并没有伤及汉字文化,因为汉语有汉语的应用规律。比如八十八岁叫作米寿,这是因为“米”拆开是“八十八”;九十九岁叫作白寿,这是因为“百”减去“一”是“白”。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数字能够干扰吗?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郑重指出:“辞达而已矣。”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明确字母词这一弱点,运用时要想办法弥补。个人以为,可以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同时有必要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将错误地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
C.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答案:B
解析:“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错误。由材料一“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可知,“冲击中华文化的基础”的前提是“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B.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SA”用“很飒”代替。
C.材料二介绍了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分别是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分别举例分析。
D.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母词弱点的。
答案:B
解析:举例不当,“SA”不是字母词,是“飒”的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3.(3分)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升企业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还不如DNA来得简明清楚。
C.某科研数据显示,从2010—2014年的《人民日报》中,每年选取一周合计35天的样本语料中出现字母词490个,共1597次。
D.在汉语部分词语中,阿拉伯数字是替代不了汉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A.批评某些企业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的做法,与材料一第1段中“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所说的一致,所以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应该向大众推广”与材料一第4段中认为在类似“快车道”的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字母词应禁止使用的观点相悖,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材料一第4段中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此《人民日报》多次使用字母词不属于对字母词使用的规范和限制,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举阿拉伯数字在某些汉语词语中无法替代汉字的例子,论证的是汉语有自己的应用规律,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4分)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②字母词来自外语;③字母词具有语用价值,具有三种美感引力;④字母词有局限性,缺乏群众基础。
5.(6分)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认为在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中使用字母词必须有所限制,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会冲击中华文化。②材料二认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不必担忧。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则材料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②材料一认为在个人生活领域和专业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材料二认为字母词配合汉语使用,有积极意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爸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锄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成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作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
6.(3分)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山水逛街迷路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城市生活的极不适应。通过山水现在说家乡掉了渣的土话和当兵时说普通话的对比,塑造农民形象。
B.父亲来到儿子家,跟儿媳妇交流,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有了插叙过去经历的情节。
C.文章运用心理描写,写山水在楼房里“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写出了他进城的孤独感。
D.文章中善用侧面描写,如榔头队长等人对年轻的说普通话的山水的打击,城市人对年老的不说普通话的山水的费解,侧面丰富了山水这一形象。
答案:B
解析:“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错误。由“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可知,出去逛街的原因是山水自己觉得闷以及儿子的建议。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答案:C
解析:“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错误,小说并没有表达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只是通过这一事件客观反映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城乡差异。
8.(4分)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2)①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②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③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新事物的发展。
9.(6分)小说中写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的叙述手法是插叙。(2)作用: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这个情节,才有了儿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②插入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山水这一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③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①,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②,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吾与与可诗信往还。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③,有删改)
材料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节选自苏辙《墨竹赋》)
[注] ①轮扁:古代斫轮的工匠,名扁。②彭城:徐州。③文与可:文同,字与可,长于画竹。偃竹:仰斜的竹子。
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既心识A其所以然而B不能然者C内外不一D心手E不相应F不G学之过也
答案:CDF
解析:“者”在句中表示停顿,与后句构成因果关系,故应在C处断开;“内外不一”是主谓结构,“内外”是主语,这里指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不一”是谓语部分,表示不一致,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心手不相应”是主谓结构,“心手”是主语,代表内心的构思和手上的操作,“不相应”是谓语部分,表示不能一致,句意完整,故应在F处断开。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字用法相同。
B.“与可厌之”与《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厌”字用法不同。
C.“而有万尺之势”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同。
D.《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赤壁赋》三篇文章写作时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答案:D
解析:“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错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元丰二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而《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用的是干支纪年法,《登泰山记》中“乾隆三十九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纪年方式不完全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
B.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
C.《墨竹赋》选段结尾表面上说文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实则是对他高超绘画技艺的肯定。
D.文与可去世后,苏轼在湖州晾书画,睹物思人,悲意顿生。他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
答案:B
解析:“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错误 ,依据“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可知,文与可说的是气话,并没有将求画者送来的素绢真的用来做袜子。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
(2)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觉得自己的画贵重。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
解析:(1)“……,……也”,判断句;“而”,表转折,却、但;“取”,取得、获得、采纳。(2)“贵重”,意动用法,“觉得……贵重”;“四方之人持谦素而请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四方持谦素而请之人者”,意思是“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蹑”,踩。
14.(3分)请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材料一中蕴含的绘画理论,并用成语概括材料二中文与可所画之竹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材料一:胸有成竹。材料二:栩栩如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竹子刚生长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而已,可是节、叶却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像宝剑出鞘那样挺拔高达七八十尺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画竹的人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能画出真正的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稍一放松时机就消失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是因为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不一致,内心的构思和手上的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所以凡是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的人,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人,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觉得自己的画贵重。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士大夫们传颂这件事,将其作为谈资。等到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用书信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我和与可诗书往来。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罢了,却有万尺的气势。”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材料二:
文与可用墨画的竹子,看起来就像是真竹子。客人看到后很惊讶,说:“……现在你研磨松烟制成的墨,操控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墙壁,用力挥洒在绢布上,那竹子就立刻成形。郁郁葱葱沙沙作响,枝干或曲或直或横或斜,浓密纤细低矮高耸,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竟能在一朝之间赋予这般盎然生机。你难道不是有道之人吗?”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中爆竹”是除夕夜习俗,照应诗题,“随节换”“比量旧岁”等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B.颔联“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况味。
C.本诗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写室内诗人的感受,接着由实到虚,想象明日登楼远眺之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与典故,语言浅近而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有韵味醇厚之感。
答案:B
解析:“‘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唯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两个词都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夸张。
16.(6分)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慨叹时光易逝;以唯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些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令人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言谈间本该( A )的话,再三斟酌下还是铺垫了好几句。“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绝没有别的意思”“退一万步讲”等一番限定与修饰下来,交流的畅快也急转直下。
额外的限定语,事实上起到的是补充与解释的作用。“ 甲 ”,往往隐含着“你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我们不妨再讨论一下”的意味;“ 乙 ”,经常作为“接下来我要开始陈述观点了”的开场白;“ 丙 ”, 丁 。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就像是一种语言的润滑剂,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如此( B ),图什么呢?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一句无心之语,会不会冒犯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鲁”?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怕被误解,怕惹是非,怕生嫌隙,自然也就会在铺垫和说明上多此一“句”。结果就是,交流变得索然无味,理解变得无比奢侈。难怪有人总结现在聊天的套路:打破尴尬,用“哈哈哈”;表达开心,用“哈哈哈”;不知如何回复,也用“哈哈哈”。其实,是不是真的想“哈哈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不太会让人出错”。
言谈间限定语越来越多,①目的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②纵观现代人的社交网络,③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④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⑤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⑥为自己提前圈定了一个语言的“紧箍儿”,⑦不求“动人”,但求“不得罪人”。
18.(3分)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直截了当 B.小心翼翼
解析:A.“本该”表明此处和后文“再三斟酌”相反,指痛快地表达出来,可填“直截了当”。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B.“如此”表明此处是总结上文说话的状态,结合“再三斟酌”“额外的限定语”可知指说话很小心,可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19.(3分)文中多处使用引号,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这些“限定语”或许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语义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缓和与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
B.让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尴尬,让说的话不至于“掉在地上”。
C.反复纠结的社交“套话”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
D.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张口就来的口头禅,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鲁”?
答案:B
解析:B.表特殊含义。其他各项都表强调。
20.(4分)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修改为“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⑤修改为“使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
21.(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哈哈哈’来打破尴尬、表达开心和应对不知如何回复时的窘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句使用短句,构成排比,简洁明快,句式整齐,有气势;②原句将重点落在“用‘哈哈哈’”上,突出使用“哈哈哈”缓解尴尬频率之高和对缓解尴尬的重要作用,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2.(6分)第二段的举例论证不完整,请将第一段中加点的三个限定语填入甲、乙、丙三处,并在丁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丁处不超过1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退一万步讲 乙: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 丙:绝没有别的意思 丁:通常成了“你千万不要误会我”的代称
三、写作(60分)
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造词往往体现中国人对事物的独特认知。“生活”是一个同义并列的词语,由“生”和“活”构成。其实“生”就是“活”,与它们相对的概念是“死”。“生活”一词体现了中国人对活着状态的一种理想,即人活着就应当有变化,富有灵动性和丰富性,而不能一成不变和呆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一共四句话,引出“生活”这一关键词。材料指出“生活”的内涵——由同义并列的“生”与“活”构成,并指出中国人对“活着”的理解。作文立意的关键就在于最后一句,学生应当围绕最后一句展开对“生活”这一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角度来思考。
(1)是什么:“人活着就应当有变化,富有灵动性和丰富性,而不能一成不变和呆板。”这一句中有几个关键词——“有变化”“灵动性”“丰富性”。“有变化”“灵动性”强调的是不僵化、不呆板、不守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于创新和调整,从而展现出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和适应性强的特质;“丰富性”本意指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在生活经验和经历方面,丰富性表现为多样和多彩,一种充实、多样、全面的生活状态。生活经历丰富的人可能去过很多地方,从事过多种工作,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多样的经历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2)为什么:变化,是生活的旋律。就像流淌的河水,没有一刻是相同的。我们的生活也应如此,不断地推陈出新,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从传统的手工业到现代的智能制造,从书信往来的慢时光到即时通信的快节奏,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变化的史诗。而那些敢于在变化中寻找方向的人,往往能在生活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人生之中,不要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生活,因为总有一些超出我们认知的改变在不经意间出现。呆板的人,常会徘徊在自己的认知里,身陷囚笼,并沉溺其中,甚至自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他主动拒绝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未来的路也将会越走越窄。
(3)怎么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把学习当习惯,在一点一滴的前进中,刷新自己的思维,摆脱陈旧的思想;勇敢地跳出舒适区,用变化打破僵局,以灵动应对挑战,借丰富充实人生。
具体写作时,学生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观点,如生活就应该追求灵动性和丰富性。接着,结合材料,阐述中国人对活着的理解,并指出生活要追求灵动性和丰富性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例子,阐述如何追求灵动性和丰富性,比如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比如不设限、不止步,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等等。最后,总结观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真正的生活,只有在生长和变化中才能得到。”从无知到有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失败到成功,活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在变化中磨炼意志,在丰富经历中收获智慧。这些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宝贵礼物,我们应当保持开放和不断学习的心态,追求生活的灵动性和丰富性。
【参考立意】 ①追求灵动与丰富的生活状态。②生活在变与丰中绽放。③生命的真谛在于变化与多元。④灵动生活,绘就多彩人生。
【范文示例】
灵动生活,绘就多彩人生
汉语中“生活”这一同义并列的词语,蕴含着中国人对活着状态的独特理想。它所追求的,是变化、灵动性与丰富性,而非一成不变的呆板。
生活应当有变化,恰如四季的轮转,春去秋来,各有其美。一成不变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会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只有勇于改变,才能迎来新的机遇与可能。鲁迅先生早年学医,然而在目睹国民精神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试图唤醒沉睡的民众。这种人生轨迹的变化,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自我使命的重新定位。正是这种主动求变的精神,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灵动性是生活的灵魂。灵动意味着思维的敏捷、行动的迅速以及应对变化的自如。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发展策略的企业,往往能在商海的浪潮中脱颖而出。企业应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创新的高度敏感和快速响应,从通信领域拓展到智能终端,不断开拓新的业务版图,展现出强大的灵动性,向着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这一目标进发。
丰富性则让生活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它可以是知识的广博、经历的多彩,也可以是情感的细腻与深沉。一个丰富的人生,不仅有事业的成功,还有家庭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兴趣爱好的滋养。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的生活却极为丰富。他既能在朝堂上论政,又能在山水间吟咏;既能烹制美食,又能挥毫泼墨。正是这种丰富性,让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人陷入了机械重复的生活怪圈,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对周围的变化熟视无睹,对新的事物缺乏尝试的勇气。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节奏,拒绝变化,缺乏灵动,生活单调乏味。他们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了无生趣。
生活的真谛在于变化中的成长,灵动中的智慧,丰富中的充实。让我们勇敢地跳出舒适区,迎接变化,展现灵动,拥抱丰富,让生活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旅程,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如此,方能绘就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人生画卷,让生活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学生用书 第126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