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后赤壁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后赤壁赋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8 18: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后赤壁赋
苏 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
( http: / / www.21cnjy.com / )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 )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赏析: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 )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下片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这首词情由景而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临皋(ɡǎo) 黄泥坂(bǎn) 翩跹(qiān)
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
C.携酒(xié)
斗酒(dǒu)
栖鹘(ɡú)
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
解析: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C项,“鹘”读“hú”;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答案:B
2.下列对“诸”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诸:各
B.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
诸:之乎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他们
解析:A项,诸:之于。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
B.行歌相答
C.履巉岩
D.襟三江而带五湖
解析:D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答案:D
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放乎中流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助词,的;②连词,表承接;③④均为介词,相当于“于”。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 )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一)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十五
B.顾而乐之
顾:回头看
C.今者薄暮
薄:迫近
D.行歌相答
行歌:主客唱歌
解析:B项,顾:看到。
答案:B
6.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B项均为“介词,到”;A项,指示代词,这/形容词,正确;C项,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D项,兼词,之于/代词,他(们)。
答案:B
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对其为人称道的理由,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山之高”与“月之小”相互映衬,突现了赤壁景物的特征,这种特征与“水落石出”合在一起看,既是季节性的,又是地域性的。
B.用极为精练的语言,写出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物,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C.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山高月小”写出了静态美,“水落石出”又给人以动态的感受。
D.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因“山高”而“月小”,因“水落”才有“石出”。
解析:D项,“运用对比手法”错,用的是相互映衬的手法。
答案:D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答案:我有一斗酒
,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B.适有孤鹤
适:正好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顾笑
顾:回头
解析:C项,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答案:C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飞鸣而过我者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 )方。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B
11.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C项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衬而已。
答案:C
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科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兵:士兵
B.乃其一气之余烈
余烈:余威
C.常以肃杀而为心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中:其中
解析:D项,中:内心,心中。
答案:D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①其色惨淡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
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解析:B项都是“只是”;A项,①代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代指声音,②助词,的;C项,①代词,它,②代词,其中的;D项,①和前面的“以”连用,译为“把……作为”,②动词,表判断,是。
答案:B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
B.第二段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作者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 )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四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解析:C项“由感慨人生而感叹自然”错,作者应是“由感叹自然而感慨人生”。
答案:C
16.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西










答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遗留下来的猛烈。
②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参考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 )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
,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昂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
( http: / / www.21cnjy.com / )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足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四、能力迁移
17.(盖)下列各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盖子)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胜过,超过)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原来)
D.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本来,原来)
解析:A项,覆盖,掩盖;B项,副词,大概,大约;C项,副词,大概,大约。
答案:D
18.(顾)下列各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顾念,关心)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只是,不过)
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顾及,考虑)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拜访)
解析:A项,顾及,考虑;B项,难道,反而;C项,看,视。
答案:D
19.(其)比较下列各句中的“其”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③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尽其肉,乃去
⑦饥寒切身,慈母不能保其子
⑧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修,君子不近
⑨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⑩其言简而明,信而通
A.①②④⑤⑥相同,③⑨相同
B.①③⑤⑦⑨相同,④⑧不同
C.②③⑤⑥⑦相同,④⑩相同
D.④⑤⑥⑦⑩相同,⑧⑨不同
解析:①指示代词,那;②副词,表反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③代词,其中的;④人称代词,他的;⑤人称代词,他的;⑥人称代词,它的;⑦人称代词,她的;⑧连词,表选择;⑨副词,表揣测;⑩人称代词,他的。
答案:D
20.(句式类型)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戍卒叫,函谷举
解析:D项为被动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答案:D
21.(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夏之景: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
(2)试析“燃”字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榴花本是静物,用一个“燃”字,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
22.(语言运用)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东坡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敬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敬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的原因。
不同流合污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楚辞·渔父》)
译文: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
( http: / / www.21cnjy.com / )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父看见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
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 )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于是竟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评析:《渔父》主要以问答的方式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 )屈原的高尚品德。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