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赋并序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意旨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环诡(ɡuǐ) 西掖(yì) 迁累(lěi) 惊仡(yì)
B.大谬(muì)
暇日(xiá)
绀理(ɡān)
蠲忿(shú)
C.黛叶(dài)
蓊郁(wēnɡ)
沮洳(jù)
绮缋(ɡuì)
D.攒萃(cuán)
骈比(pián)
冏然(jiǒnɡ)
嘉宾(jiā)
解析:A项,“掖”读“yè
( http: / / www.21cnjy.com / )”;B项,“谬”读“miù”,“绀”读“ɡàn”,“蠲”读“juān”;C项,“蓊”读“wěnɡ”,“缋”读“huì”。
答案:D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卒卒:勿促
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道扬:彰显,表彰
C.乃作酸于此裔
作酸:变作酸味
D.下合围以擢本
合围:双手合抱
解析:C项,作酸:植物生长。
答案:C
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实乃熟 乃:副词,于是,就
B.故微文而妙质
而: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
C.味以无比而疑
以:介词,因,表原因
D.诸公莫之知
之:代词,它
解析:C项,以:连词,表原因,因为。
答案:C
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皮龙鳞以骈比。
译文:外皮像龙鳞一样紧密排列。
B.虽琼浆而可轶。
译文:味道比琼浆玉液稍差一点。
C.心恚可以蠲忿。
译文:心里生气就可以拿着荔枝泄愤。
D.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译文:用葡萄来和荔枝相比,可见古人病入膏肓了。
解析:B项应为“味道超过琼浆玉液”;C项应为“(吃了荔枝)心头的愤怒可以平息”;D项后半句应为“也是古人产生的错误”。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一)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
环诡:珍贵奇异
B.弱年累迁,经于南海
累迁:多次贬官
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终然:最终
D.傍荫亩而抱规
抱规:环绕成圆形
解析:B项,累迁:连续升官。
答案:B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以为甘旨之极也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C.①下合围以擢本
②又试之以鸣
D.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解析:D项都表停顿。A项,“乃”,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副词,才;②介词,在。B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C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答案:D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的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
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人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D项,“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本文中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
答案:D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我说的了。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
(3)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
(二)
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肇允含滋 肇:开始
B.如有意乎敦本
本:根本
C.此甘滋之不一
滋:水分
D.非精言之能悉
精:美丽
解析:C项,滋:甘甜。
答案:C
10.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肤玉英而含津
B.未玉齿而殆销
C.闻者欢而竦企
D.皮龙鳞以骈比
解析:A、D两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转折;C项,连词,表递进。
答案:AD
11.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 )
①芬敷谧溢 ②微文而妙质
③肤玉英而含津
④虽琼浆而可轶
⑤此甘滋之不一
⑥口爽可以忘疾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解析: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答案:B
12.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答案:A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 )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
( http: / / www.21cnjy.com /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 )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诤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为内助 阴:暗中
B.一鸣辄斥去
辄:就
C.百官迁除
迁:贬官
D.各有常度
度:制度
解析:C项,迁:任命官职。
答案:C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九龄既得罪
相如既归,赵王为贤大夫
B.诸君不见立仗马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悔之何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凡为上所厚者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解析:A项都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可译为“……以后”“已经”;B项,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介词,相当于“于”;C项,疑问代词,怎么/副词,多么;D项,介词,跟“所”结合,表示被动关系/动词,是。
答案:A
15.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
B.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李林甫)擢黄门侍郎
C.明日,(杜琎)黜为下邽令
D.及(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
解析:D项,应为“为上所厚者”。
答案:D
1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②林甫乃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⑤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为人阴险,玩弄权术”;⑥从侧面表现李林甫玩弄权术的程度,不是“直接写”;①②③④均为直接描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
答案:A
1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解析:C项,根据文义,“蔽塞人主视听”,使皇上耳目不聪,以便把持朝政,才是李林甫这样做的真正目的。
答案:C
参考译文:
吏部侍郎李林甫奸猾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嫔妃交往甚密,让他们暗中伺察玄宗的行动,掌握了他的一举一动,因此每次上朝奏事,常符合玄宗的意图,深受玄宗的喜爱。当时武惠妃在后宫的嫔妃中最受玄宗的宠爱,生子为寿王李清,诸皇子难以为比,因此太子渐渐被疏远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诉武惠妃说,自己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听后十分感激他,就暗中为助,因此李林甫被升为黄门侍郎。
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
( http: / / www.21cnjy.com / )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一身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恐怕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不得不奉承他。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于是玄宗罢张九龄政事,任命李林甫兼中书令。
玄宗即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 )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绂与杜暹能够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这些人都有所长。张九龄因罪被罢相之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
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自己大权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 )揽,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立在正殿下面用于仪仗队列的马匹吗?虽然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要嘶鸣叫唤,就要被剔除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争之路断绝了。
李林甫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对于百官的升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与任命,李林甫都按照固定的制度办事。虽然有的人有特殊的才能,也不免老死于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搞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够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受到玄宗优待的人,开始时李林甫总是跟他们相接拉近关系,等他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就算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官吏,也逃不脱他的手段。
四、能力迁移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洛_阳_之_俗_大_抵_好_花_春_时_城_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中_无_贵_贱_皆_插_花_虽_负_担_者_亦_然_花_开_时_士_庶_竞_为_游_遨_往_往_于_古_寺_废_宅_有_池_台_处_为_市_井_张_幄_幕_笙_歌_之_声_相_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
19.(就)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辞不就职(《陈情表》)(赴任、到任视事)
B.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与尹师鲁第二书》)(于是)
C.予亦就睡(《后赤壁赋》)(接近)
D.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荔枝赋并序》)(实现)
解析:B项,接近。
答案:B
20.(本)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名词,根本、基础)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原来)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副词,本来)
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自为同义复词,本来)
解析:B项,动词,考察、推究。
答案:B
21.(致)下列句子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使……到来)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
C.不爱珍器重宝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徕)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招致)
解析:B项,达到。
答案:B
22.(何)下列句子中“何”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童子何知?躬逢盛饯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日:“客无好也。”
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
⑤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
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⑦
解析:①③⑤代词,什么。②哪里,表反问。④谁。⑥为什么。⑦多么。
答案:C
23.(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_______”和“客船”。
答案:津亭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解析:A项,诗中并未用典,所以用典与写实结合有误。B项,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项,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答案:D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4.
(语言运用)厦门市会展中心东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 )侧靠海广场上有一座关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的大型石雕,雕塑作品上镌刻着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不少人对“生”字提出质疑,而应该是上升的“升”。专家告诉他们,这个“生”字能不能改成大家熟悉的上升的“升”字。请你对市民进行解释“生”字为什么不能换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B项,接近。
答案: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话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 )自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就像海面上生长出来的一样。作者明是写景,实则抒情,抒发的是和家人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生”字说明海月一体,而“升”字只能说明上升的动作。因此,用生活的“生”来得更加传神。
知 人 性
原文: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占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将苑》)
译文: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条办法的:一是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二是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三是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四是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勇气;五是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六是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七是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评析:本篇论述识人问题。文章一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头指出:“了解人的本性并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欲扬先抑的说法,恰恰说明,善于认识人、了解人,是为将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员将领如果连这点本领都没有,又何谈用人?何谈带兵?更不用说克敌制胜了!
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四种表里不一的人,一再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 )醒担负重任的将领警惕各种小人,教给他们看人的诀要: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考察其本性,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从现实情况看,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认识人的“本性”是多么不易。
诸葛亮不仅让人警惕四种表里不一的人,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提出了七种考察识别方法,这就是他高明和独到之处。这七种方法都很实际,很具体,有实用价值。当然,这七种方法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都适用,例如,用利去引诱人,从而考察人,以及把人灌醉,考察其本性等方法,我们不适用。但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认识人必须多方面考察,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考察,还应在特殊情况下考察,总之,要“知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