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
乡愁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刻画出一幅凄美的天涯倦旅图。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把秋天的荒凉和漂泊者孤独的心境结合在一起,渲染了漂泊者所处的凄凉的意境。
文学常识-元曲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文学常识-元曲
散曲:元代新诗体,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是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秋思
解题
曲牌名
题目
“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人家:农家。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翻译
译文: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形容悲痛到极点。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翻译
译文:
小桥
流水
人家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眼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运用动静相互映衬技法: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枯”“老”“昏”“古”“瘦”等形容词的修饰,使诗歌意境显示出一种“愁重”十分的境界。
在诗人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的妙用。
而马致远又用“古道西风瘦马” 塑造了“断肠人”的形象,使得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具体可感。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采用白描手法,没有着力渲染,不知不觉间,便已在深秋的背景下营造出一种冷寂孤清的意境。而把“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并列到一起,描写出一幅恬静、温暖的乡居画。明暗对照使得羁旅他乡游子的黯然之愁、孤寂之感更显深重。
白描
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以表达。而“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诗人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用有形表现无形,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合作探究
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不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不同: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抒情
古道 西风 瘦马
小桥 流水 人家
枯藤 老树 昏鸦
夕阳西下
断肠天涯
游子思乡
游子之叹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而充分联想想象,小组合作,在名词意象之间添加一些词语,如动词、数词、形容词等,还原完整画面,体会丰富情感。 示例:枯藤(依、挂、垂、悬、缠)老树(啼、飞) 昏鸦
四个人为一组,其中一个人主持,一个人记录,最后由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讨论时间为5分钟。
(需注意:哪儿能加 加什么 为什么加该词 由此你看到了原先未直接描写出的什么画面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一完整画面描述出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在天涯
一、数
骑、鸣、牵
悲、独
同样都是羁旅之作,请大家对比五律《次北固山下》,初步感受《天净沙·秋思》“极限的简洁”。
提示: 小令一般特点:篇幅短小、节奏明快、语言精练。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篇幅更加短小、语言更加精练。
当堂检测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D
解析:正确的划分应为“断肠人/在天涯”。
当堂检测
2.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
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相同意思的修辞手法。D项虽字数相等,但结构不相同,意义也不对称,所以不是对偶句。
当堂检测
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曹操—一三国魏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
C.《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
A
解析:曹操是东汉末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