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4 等效电路
1.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 如两个电阻R1 R2串联,表达式为
(2) 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因此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的电阻都
2. 应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 电压规律,推导下面的结论:因为I1=I2,所以=,即=,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
之和
R=R1+R2
长度
大
正比
3.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 ,如两个电
阻R1 R2并联,表达式为
(2) 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因此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的电阻都
4. 应用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电压规律,推导下面的结论:因为U1=
U2,所以I1R1=I2R2,即=,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
倒数之和
=+
横截面积
小
反比
1. 已知两个定值电阻,R1=10Ω,R2=30Ω,将它们串联,等效电阻是 Ω,将它们并联,等效电阻是 Ω
2. 小明修理电器时,需要一个150Ω的电阻,现在身边有阻值为600Ω
200Ω 120Ω及30Ω的电阻各一个,他可选择其中 和 的两个电阻串联来获得;也可选择 和 的两个电阻并联来获得
3. 将一个标有“4V 0.2A”的小灯泡,接在9V的电源上,要使其正常工作,必须 联一个 Ω的电阻
40
1
2
3
4
5
7.5
6
120Ω
30Ω
600Ω
200Ω
串
25
4. 如图所示,已知R1>R2,将它们按下列四种方式接入同一个电路,则总电阻最小的是 ( )
B
1
2
3
4
5
6
5. 如图所示电路中,R1=10Ω,R2=20Ω,闭合开关S,电压表V1与V2的示数之比是 ( )
A. 1∶2 B. 1∶3 C. 2∶1 D. 2∶3
6. 如图,R1=10Ω,R2=5Ω,开关S闭合后,A1 A2的示数之比为 ( )
A. 1∶3 B. 2∶1 C. 2∶3 D. 3∶1
B
C
1
2
3
4
5
6
1.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3V恒定不变,电阻R1=10Ω,R2=20Ω,总电阻为
Ω,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示数为 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0
1
2. 两种电学元件L与R的I-U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分析该图像,R的阻值为
Ω;将L与R并联在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为4V的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为 A;若将L与R串联在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为5V的电路中,
L两端的电压为 V
10
1.2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12V不变,定值电阻R=20Ω,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移到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4A,则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 ( )
A. 20Ω
B. 30Ω
C. 40Ω
D. 50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电工师傅在修理电器时,急需一只8Ω的电阻,但手边只有阻值为5Ω 10Ω 20Ω和40Ω的电阻各一只,下列做法能帮他解决问题的是 ( )
A. 将20Ω和5Ω的电阻串联
B. 将20Ω和10Ω的电阻串联
C. 将5Ω和40Ω的电阻并联
D. 将10Ω和40Ω的电阻并联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如图甲所示,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种测量温度的电路 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R0是定值电阻,Rt是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电流表采用“0~0.3A”的量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闭合开关S,当环境温度是40℃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此时Rt两端的电压及R0的电阻值
(2) 该电路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1) 闭合开关S,当环境温度是40℃时,由图乙知,热敏电阻的阻值Rt=25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0.2A,Rt两端的电压Ut=IRt=0.2A×25Ω=5V,R0两端的电压U0=U-Ut=6V-5V=1V,R0===5Ω
(2) 电流表采用“0~0.3A”的量程,故最大电流不能超过0.3A,此时电路中的最小总电阻R小===20Ω,热敏电阻的最小阻值Rt小=R小-R0=20Ω-5Ω
=15Ω,由图乙知,对应的最高温度为9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电源两端仅接一个10Ω的电阻时,电流为2A,再串联一个未知电阻时,电流为0.5A,则未知电阻的大小为 ( )
A. 10Ω B. 20Ω
C. 30Ω D. 40Ω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有两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R1 R2,它们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I-U图线如图所示 若R1 R2串联的总电阻为R,并联后的总电阻为R',则关于R R'的I-U图线所在的区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R在a区域,R'在c区域
B. R在b区域,R'在a区域
C. R在c区域,R'在a区域
D. R在a区域,R'在b区域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2是最大阻值为10Ω的滑动变阻器,R1=5Ω,当滑片P由a端滑到b端时,电流表的两次示数之比为 ( )
A. 1∶2
B. 2∶1
C. 3∶1
D. 1∶3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两个定值电阻,甲标有“10Ω 1A”,乙标有“15Ω 0.6A” 现把它们串联起来,该串联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 V;若把它们并联起来,则该并联电路干路的最大电流是 A
10. 三个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在电压恒定的电源两端,其阻值R1=5Ω,R2=10Ω,
R3=15Ω 某同学将一只电流表接在R2两端,如图所示,发现其示数为1.5A,则通过R2的电流为 A,电路的等效电阻是 Ω 若将电流表的位置改接一只电压表,则电路的等效电阻是 Ω,电压表的示数为 V
15
1.5
0
20
30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20Ω,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R2滑片置于中点,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A,求:
(1) 电源电压
由电路图可知:闭合开关S,R1与R2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
电流,电流表A1测R2支路的电流
(1)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
通过R1的电流I1=I-I2=0.5A-0.2A=0.3A,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相等,所以,由I=可得,电源的电压U=U1=I1R1=0.3A×20Ω=6V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
(3) 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最大阻值处时,电流表A的示数
(2) 由I=可得,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电阻==
=30Ω,由于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中点,则电阻R2的
最大阻值R2=2=2×30Ω=60Ω
(3) 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最大阻值处时,通过R2支路的电流I2'===
0.1A,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之间互不影响的特点可知:通过R1的电流不变,所以,干路电流I'=I1+I2'=0.3A+0.1A=0.4A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上标有“30Ω 1A”,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从最右端向左滑动到a点时,小灯泡电流达到最大值 在图乙中绘制出电流表与两个电压表示数变化关系的图像,则电源电压为 V;滑片在a点时,小灯泡的电阻为 Ω
18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闭合开关S,灯泡和变阻器串联 电压表V1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滑片在最右端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总电阻最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最小,从图乙可知最小电流为0.3A;滑片从最右端向左滑动到a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逐渐变小,根据串联分压特点可知,变阻器两端的电压逐渐变小,灯泡两端电压逐渐变大,可知图乙中下面的曲线为电流表与电压表V2的示数变化关系的图像,上面的曲线为电流表与电压表V1的示数变化关系的图像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最右端时,电流最小为0.3A,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根据已知条件,滑动变阻器的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电阻为30Ω)两端的电压为U滑=I小R滑大=0.3A×30Ω=9V,且从图乙可知电流为0.3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相等,即灯泡两端的电压也为9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源电压U=9V+9V=18V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a点时,电路的电阻最小,电路的电流最大,由图乙知最大电流为0.4A,可知此时变阻器两端电压为2V,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则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L=18V-2V=16V,则滑片在a点时,小灯泡的电阻为RL===40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18张PPT)
3 测量电阻
1. 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可知,要测出导体的电阻,只需要用
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 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代入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导体的电阻了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 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测量三组数据的目的是
3. 在“测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小灯泡的灯丝由 变 的过程中,灯丝的温度逐渐升高,可以说明灯丝的电阻随 的升高而增大;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取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电阻
电压表
电流表
R=
改变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暗
亮
温度
不能
1.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为了检测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连接电路时,需闭合开关
B. 应该选取规格匹配的器材,这样既不会损坏器材,又能使测量结果误差小
C. 在无法估计被测电阻大小时,电流表 电压表应选用较小的量程
D. 需进行三次实验,这样测量的结果才具有普遍性
1
2
3
B
2. 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小丹分别选用定值电阻和小灯泡为测量对象,处理实验数据时,分别画出了U-I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图甲是定值电阻的U-I图像,图乙是小灯泡的U-I图像
B. 由图像可知,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C. 由图乙及实验现象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灯丝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D. 应该用多次测量的方法,计算小灯泡电阻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D
1
2
3
3. 小兴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
(1)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 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 (选填“A”或“B”)端
(1) 如图所示
A
1
2
3
(3) 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则此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是 A,小灯泡的电阻是 Ω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要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A”或“B”)端移动一段距离
0.3
6.7
B
1
2
3
1. 关于“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和“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两个实验的原理不同
B. 两个实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C.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都是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
D. 两个实验进行多次测量都是为了减小误差,使测量数据更加精确
1
2
3
4
5
6
C
2. 小健同学选用电源电压为6V的铅蓄电池组 电流表 电压表等器材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他已连接了部分电路,如图甲所示,请你接着完成下列步骤:
(1)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图的连接
(1)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2) 电路连接完整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且不断变化,则电路故障可能是Rx
(3) 排除故障后再次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3.6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这时电路中的电流为 A,电阻Rx的阻值为
Ω 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多组Rx的电压和电流值,最后算出Rx阻值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4) 利用上面已连好的电路,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是
短路
0.3
12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
系
1
2
3
4
5
6
(5) 在完成Rx阻值的测量后,将电阻Rx换成小灯泡,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多组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前后所得数据描绘出电阻Rx及小灯泡的U-I图像,如图丙 丁所示,其中图 (选填“丙”或“丁”)是小灯泡的U-I图像
丙
1
2
3
4
5
6
3. 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小灯泡的正常工作电压为2.5V(阻值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 1A”
(1) 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得交叉)
(1)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2) 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 (选填“左”或“右”)端,小明发现小琴连接电路时将电流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位置颠倒了,则闭合开关后,电流表 (选填“有”或“无”)示数,电压表 (选填“有”或“无”)示数
(3)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除保护电路外,还有 的作用 同学们把电路元件接入电路,刚接好最后一根导线,灯泡就立即发光,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右
无
有
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没有断开
1
2
3
4
5
6
(4) 经检查无误后,接通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阻值为 Ω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分析图像可得出结论:
8.3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之比不是定值(或灯丝电阻
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
2
3
4
5
6
4. 用图甲电路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电阻,电压表应接在 (选填“1”或“2”)处 当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2.7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则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是 A,灯泡的电阻是 Ω
1
0.3
9
1
2
3
4
5
6
5. (2023·扬州)小红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
(1) 在图甲中连接错误的一根导线上画“ ”,并改正(要求滑片P左移时,电流表示数变大)
(1)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2) 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流表始终无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其原因是 ;排除故障后,移动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1.5V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定值电阻Rx= Ω 小红认为Rx的阻值已经测出,便开始整理实验器材,她的实验不足之处是
(3) 小红继续测量小灯泡的阻值,但发现电压表已损坏,于是找来一个电阻箱,设计如图丙所示电路,操作如下:① 将待测的小灯泡接入电路中M N两点间,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为I;② 取下小灯泡,将电阻箱接入M N两点间,调节电阻箱,使 ,此时电阻箱示数如图丁所示,则小灯泡的阻值约为 Ω
Rx开路
5
实验次数太少,误差可能较大
电流表示数为I
8.2
1
2
3
4
5
6
6. 学习了欧姆定律的知识后,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设计不同方案测量未知电阻的任务
(1) 小林的设计方案如图甲所示,闭合开关S,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分别为
I1和I2,已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则未知电阻Rx= (用I1 I2和R0表
示)
1
2
3
4
5
6
(2) 小刚的设计方案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后,先将开关S1拨至触点 ,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至适当位置,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保持滑片P的位置不变,再将开关S1拨至另一触点,调节电阻箱R1的阻值,使
,此时电阻箱的读数为R2,则未知电阻Rx=
b
电压表
的示数恰好为U
R2
1
2
3
4
5
6(共17张PPT)
1 电流与电压 电阻的关系
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 不变,实验的结论是保持
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 成 比关系
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 不变,实验的结论是保持导体两端的 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 成
比关系
电阻
电阻
导体两端的电压
正
电压
电压
导体的电阻
反
1. 某同学利用如图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为了方便操作,可以将滑动变阻器换成定值电阻
B. 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产生变化
C. 实验开始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移至最左端
D. 实验的结论是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1
2
B
2. (2023·烟台)在“探究电流与电压 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1) 设计实验时,小明制定了探究的总体思路: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物理上把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叫作
控制变量法
1
2
(2)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小明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实物电路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到 (选填“A”或“B”)端 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至适当位置,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为 A
A
0.4
1
2
(3)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过程中,小明将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直接读出电流值,这种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
(4) 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I-U和I-R的图像,如图丙 丁所示 由图像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不正确
没有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正比
反比
1
2
1. 如图所示为“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电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表a是电压表,表b是电流表
B. 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
C. 经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D. 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重复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
论更具普遍性
1
2
3
4
5
6
7
8
D
2. 如图所示为电学中常见的电路图,在A B两点间分别接入下列选项中的元件,并进行对应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
A. AB间接入“定值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
不断更换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
B. AB间接入“定值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要
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C. AB间接入“定值电阻”,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开始时电流表 电压表不需要试触
D. AB间接入“定值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主要作用是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B
1
2
3
4
5
6
7
8
3.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用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得出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下列选项中I-U图像正确的是 ( )
B
1
2
3
4
5
6
7
8
4. (图像法)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已经备有的实验器材:学生电源 已调零的电流表和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定值电阻R 开关和导线若干 小刚和小兰选用上述器材连接成了图甲所示的电路
1
2
3
4
5
6
7
8
(1) 在闭合开关S前,应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 (选填“A”或“B”)端
(2) 在这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除了保护电路,还有
(3) 小兰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通过导体的电流随导体两端电压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请你根据图像判断,当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5V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
A
改变定值电阻
两端的电压
1A
1
2
3
4
5
6
7
8
5. 在“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和“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两个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个实验多次进行实验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普遍性规律
B. 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主要是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一定
C. 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主要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D. 两个实验都用到了转换法
A
1
2
3
4
5
6
7
8
6. 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为了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设计了三种方案 甲:在MN间串联接入多节干电池;乙:在MN间串联接入电池与滑动变阻器;丙:在MN间先后串联接入电池与不同的定值电阻R' 可行的方案是 ( )
A. 仅有甲
B. 仅有乙
C. 甲 乙两种
D. 甲 乙 丙都可行
D
第6题
1
2
3
4
5
6
7
8
7. 小明在探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图,电源电压是6V,定值电阻R0=1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移动滑片,测得通过定值电阻R0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
压成正比
B. 当滑片移到最左端时,电压表示数为6V
C. 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原因可能为R0短路
D. 若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原因可能为R开路
D
1
2
3
4
5
6
7
8
8.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
(1)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接入的电阻变大,导线不交叉
(1)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2)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该位于 (选填“A”或“B”)端
(3) 闭合开关,同学们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原因可能是
(4) 排除故障后,移动滑片P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通过定值电阻R的电流为 A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定值电阻R的I-U图像如图丙所示 由图像可得: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断开
A
电阻R开路
0.3
正比
1
2
3
4
5
6
7
8
(5) 同学们利用完整的图甲电路进一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时,保持电压表示数为2V不变 分析数据可得结论:
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次序 1 2 3 4 5
R/Ω 5 10 15 20 25
I/A 0.40 0.20 0.13 0.10 0.08
1
2
3
4
5
6
7
8(共22张PPT)
2 欧姆定律
1. 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 ,跟导体两端的 成正比,跟导体的 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公式为 ,变形式为U= 和R=
3. 欧姆定律的公式中,I U R的单位分别是 和
电流
电压
电阻
I=
IR
A
V
Ω
1. 若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2A,则导体的电阻为 Ω;若使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3V,则该导体的电阻为 Ω,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 A 若导体两端的电压降低为0,则导体的电阻等于 Ω
30
1
2
3
4
5
30
6
0.1
30
2. 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 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 在电压相同时,导体的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D. 对某一导体来说,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
1
2
3
4
5
6
3.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分别用R1 R2两个电阻进行探究,并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所示的U-I关系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R1与R2的大小关系是 ( )
A. R1>R2
B. R1=R2
C. R1D. 无法确定
A
1
2
3
4
5
6
4. (2023·天津)定值电阻R的U-I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当该电阻两端电压为3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 )
A. 1A B. 2A C. 3A D. 4A
A
1
2
3
4
5
6
5. 某手电筒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是6V,用电流表测得通过灯泡的电流是0.3A,这个小灯泡的电阻是多少
6. 有一种指示灯,电阻为6Ω,通过它的电流为450m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20Ω
2.7V
1
2
3
4
5
6
1. (2023·绥化)由I=变形可得R=,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 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C.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为0
D.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2. 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0.3A,灯丝电阻是6Ω,现使用双量程电压表(0~3V,0~15V)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压表的量程应选用 ( )
A. 0~3V B. 0~15V
C. 两个量程都可以 D. 无法判断
3. 有两个电阻分别在各自的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1∶2,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I1∶I2=1∶4,则两个电阻的阻值之比R1∶R2为 ( )
A. 1∶2 B. 2∶1
C. 1∶8 D. 8∶1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将一段电阻丝接在3V的电源上,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0.3A,若把该电阻丝改接在另一个电源上时,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0.2A,则此时的电源电压和该电阻丝的阻值分别为 ( )
A. 2V,15Ω B. 3V,10Ω
C. 2V,10Ω D. 3V,15Ω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 R2是同种材料制作的电阻丝,它们的长度分别为L1 L2,横截面积分别为S1 S2,已知L1S2 开关S闭合后,R1 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 U2,通过R1 R2的电流分别为I1 I2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U1>U2
B. U1C. I1>I2
D. I1C
第5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如图所示,一段导体R两端的电压为3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00mA,这个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现将电压增加到6V,此时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通过它的电流为多大 若用有0~0.6A 0~3A两种量程的电流表测量这个电阻中的电流,则应选哪一种量程
I1=200mA=0.2A,由I=可得,导体的电阻R===15Ω,
当电压变为U2=6V时,电阻大小不变,仍为15Ω,此时通过
导体的电流I2===0.4A<0.6A,应选用0~0.6A的量程
第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当一个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5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3A,若通过导体的电流增加0.3A,则此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分别为 ( )
A. 1.5V 2.5Ω
B. 1.5V 10Ω
C. 3V 5Ω
D. 3V 10Ω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10V,定值电阻R=20Ω,闭合开关S,电压表的示数是6V,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是 ( )
A. 0.8A
B. 0.5A
C. 0.3A
D. 0.2A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如图所示,R1与R2并联在电源电压为3V的电路中 只闭合开关S1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同时闭合开关S1和S2,电流表的示数为0.5A,则 ( )
A. R1的阻值为6Ω
B. R2的阻值为15Ω
C. 通过R1的电流是0.5A
D. 通过R2的电流是0.3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2023·哈尔滨)如图为电阻R1 R2的电压—电流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当电阻R1两端电压为4V时,通过R1的电流是0.3A
B. 电阻R1 R2串联,当电流为0.2A时,R1 R2两端总电
压为3V
C. 电阻R1 R2并联到2V电压下,干路中的电流是0.3A
D. 电阻R1和R2的阻值之比是1∶2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发现通过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V,则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Ω,当电流表的示数为1.2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V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易错题)(教材P89T4变式)甲 乙两地相距40km,在甲 乙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两条输电线,已知输电线每千米的电阻为0.2Ω 现输电线在某处发生了短路,为确定短路位置,检修员在甲地利用电压表 电流表和电源接成如图所示电路进行测量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0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则电流通过导线的电阻为 ,短路位置离甲地的距离为
6Ω
15km
[易错分析]先计算导线的电阻,再计算导线的长度,短路位置离甲地的距离是导线长度的一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路中的电流为 A;再将5Ω的定值电阻换成10Ω定值电阻进行实验,移动滑片直至电压表示数为 V,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0.4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2023·吉林)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的阻值是30Ω,闭合开关S,电流表A1的示数是0.2A,电流表A的示数是0.5A 求:
(1) 电源电压
(1)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
电流表A1测R1支路的电流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
端的电压相等,所以,由I=可得,电源的电压U=I1R1=
0.2A×30Ω=6V
第1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电阻R2的阻值
(2)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
通过R2的电流I2=I-I1=0.5A-0.2A=0.3A,则R2===
20Ω
第1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由2V增大到4V时,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增加了0.1A,若将该电阻接到10V电源上,则通过它的电流是 ( )
A. 0.3A B. 0.4A
C. 0.6A D. 0.5A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