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限时练(十四) 阿房宫赋
一、基础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囷囷(qūn) 细菌(jūn)
嫔(bīn)妃
缤(bīn)纷
B.横槛(jiàn)
监(jiàn)生
辇(niǎn)车
撵(niǎn)上
C.逦迤(yǐ)
逶迤(yǐ)
缦(màn)立
藤蔓(màn)
D.戍(shù)卒
戌(xū)年
脂(zhǐ)肪
旨(zhǐ)意
解析 A.嫔:pín;C.迤:yí;D.脂:zhī
。
答案 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
B.不遐自哀 烟斜雾横 明星莹莹
C.摽掠其人 倚迭如山 锱铢必校
D.日益骄固 高低冥迷 春光溶溶
解析 B.遐—暇,莹—荧;C.迭—叠,校—较;D.溶溶—融融。
答案 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直走(趋向)咸阳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相当于“座”)
B.尽态极妍(美丽) 而望幸(有幸)焉
C.人亦念(顾念)其家 使负(支持)栋之柱
D.日益(更加)骄固 秦人不暇(来不及)自哀
解析 B.幸:宠幸,C.负:支撑,D.暇:空闲。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
C.齐楚之精英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解析 A.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 )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B.气候:古义指气象,天气(雨雪阴晴);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C.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社会上杰出的人才。D.独夫:指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多于机上之工女
战于长勺
C.使六国各爱其人
望其旗靡
D.杳不知其所之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解析 A.前“而”表承接,后“而”表转折;
( http: / / www.21cnjy.com / )B.前“于”是“比”,后
“于”是“在”;C.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D.前“之”是动词,后“之”是代词。
答案 C
6.下面对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格的分析,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排比、对偶)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对偶、比拟、比喻)
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排比、比喻、夸张)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对偶、比喻)
解析 C项没有排比。
答案 C
7.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译文:高台上响起让人产生暖意的歌声,让人感到如同春光那样暖融融。
B.妃嫔滕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译文:六国国君的妃嫔,王侯的女儿、孙女告别故国的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石,乱丢乱扔到处都是。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译文:秦始皇这一孤独之人的心思一天比一天更加骄横顽固。
解析 D.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答案 D
8.下列选项中对“后人”指代的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秦人不暇自哀,而哀之,哀之而不鉴之,亦使而复哀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③相同,④与其他不同。
C.①②④相同,③与其他不同。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解析 第①②④个“后人”意义相同,指秦后哀秦灭亡之人,第③个“后人”指虽哀秦之亡而不以秦为鉴的后人之后的人。
答案 C
9.填空。
(1)杜牧,字牧之,号________,________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与李商隐合称________,著有________。
(2)长桥卧波,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
戍卒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人不睱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樊川 晚唐 “小李杜” 《樊川文集》
(2)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速祸焉 速:快速地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供奉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解析 A项,“速”意思是“招致”;B项,“奉”为通假字“捧”,意思是“送给”;C项,“完”意思是“保全”。
答案 D
1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
解析 ①有人;②或许;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④代词,相当于“……的土地”。
答案 D
12.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根据是什么?全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④⑤是客观原因。
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乃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卒章显志,让人深思。
C.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
D.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指责六国诸侯,而是提醒当今的统治者,面对强敌,不能以赂求安,必须进行坚决斗争。
解析 B项,《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
答案 B
1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呜
呼
以
赂
秦
之
地
封
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下
之
谋
臣以
事
秦
之
心
礼
天
下
之
奇
才
并
力
西
向
则
吾
恐
秦
人
食
之
不
得
下
咽
也
悲
夫
有
如
此
之
势
而
为
秦
人
积威
之
所
劫
日
削
月
割
以
趋
于
亡
为
国
者
无
使
为
积
威
之
所
劫
哉
答案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2)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把它全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定数,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 )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三、语言表达
16.仿照下列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
要求:①造六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 )奇的宝境,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
(2)雷电豪雨图:墨黑的帷幕铺开了,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七色的拱桥架起了,那是云端的彩虹。
17.有人主张花巨资重修阿房宫,重现杜牧《阿房宫赋》中其宏伟壮美的形象,对此行为你持什么观点?请联系相关内容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对。如果阿房宫没有毁于战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而是得以保全至今,应该是建筑史上的奇观,可这奇观的背后是秦朝百姓的血汗与生命。“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是将自己的淫乐建立在人民的苦难之上的。劳师动众,再建阿房宫,不是有劳民伤财的嫌疑吗?阿房宫的价值告诉后人“不能爱民,难图久远”,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如让其同《阿房宫赋》一起永留人们的心中,以此来成就它的不朽。(本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如果说赞成,言之有理也可)
四、课堂随笔
18.本篇赋文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驰骋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 )象,采用铺排的手法,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使得瑰丽的景色与正义宏论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请借鉴这种写法,描写一处你印象深刻的景物,并发议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