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物理真题光现象专题复习分类练习题
创新练
【跨学科实践】
(2025·四川乐山)如图甲所示,塔式太阳能电站是把许多平面镜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把太阳光反射后汇聚到同一位置。请根据图乙中的光路,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入射角(平面镜用“”表示,入射角用“i”表示)。
【中考新考法】
(2025·江苏扬州)小华和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实验应选用 (选填“薄”或“厚”)茶色玻璃板,并准备两个相同的棋子A、B;
(2)小华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再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棋子B的位置,使它与棋子A所成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在方格纸上标记棋子A、B的位置;
(3)小明将棋子B放在位置,调整棋子A的位置,使它与棋子B所成的像重合,在方格纸上标记棋子A的位置,如图,与不重合的具体原因是 。
【结合生活实际】
(2025·四川南充)研学活动中,图1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由光的 形成的;图2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
分类练
考点1 光的直线传播
1.(2025·四川自贡)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日晷计时 B.雨后彩虹
C.湖面倒影 D.鱼翔“浅底”
2.(2025·山东烟台)下列现象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月” B.空中“桥”
C.池中“鱼” D.墙上“兔”
3.(2025·河北)图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筷子“弯折” B.楼台倒影
C.萌娃变“蛙” D.雨后彩虹
4.(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5.(2025·四川乐山)每年5-6月,金口河大瓦山“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考点2 光的反射
6.(2025·云南)如图所示,倒影的形成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7.(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木兰诗》展现了我国北方乐府民歌的卓越成就。下列四幅图与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涉及的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亭台倒影 B.日晷计时
C.水清疑浅 D.地面树影
8.(2025·湖南)如图,农户在果树下铺上银色地膜,使果实能接收到更多的光照,促进果实着色,提高品质。这主要利用了银色地膜对光的( )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9.(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的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图乙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观察物体
C.图丙中,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图丁中,汽车后视镜利用光的折射扩大观察范围
10(2025·重庆)如图所示,是AI根据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境并融入新农村建设元素创作的国画作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山间的雾是汽化放热形成的 B.船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风力发电机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D.太阳能路灯发光时不需要电源
11.(2025·江苏苏州)按要求作图。
(1)图甲中,光线斜射到镜面上,画出其反射光线;
12.(2025·重庆)按要求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从纸板前不同方向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这次实验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反射角 入射角;多次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13.(2025·四川广安)小明积极响应学校规范仪容仪表的号召。有一次当他面镜时,他发现自己的像“变大”了,于是他提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他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一支外形与A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
(2)实验中他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
(3)他做完平面镜成像实验后,找来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等,用这个实验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图丙是其实验过程中的一条入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丙中做出反射光线 ;(保留作图痕迹)
(4)细心的小明发现用玻璃板做实验有一个不足:反射光的亮度明显比入射光暗了许多,这是因为光斜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的同时也发生了 。
考点3 平面镜成像
14.(2025·江苏连云港)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取决于( )
A.平面镜的大小 B.平面镜的厚度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15.(2025·四川成都)解锁城市灯火,感受巴蜀风情。今年“五一”假期,成都“锦江花月夜”主题活动中,7米高的巨型花灯“花花”浮在水面上,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B.水中的鱼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C.“花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花花”在水中倒影的高度大于7米
16.(2025·四川遂宁)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
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7.(2025·四川自贡)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C通过后视镜MN看见后排座椅上A点的光路图。
18.(2025·四川成都)按要求完成作图;
(1)图甲是医生通过平面镜观察患者口腔的情景。图乙示意图中,EF为平面镜,B点为医生眼睛所在位置,A'表示医生通过平面镜看到患处A的像点,O点为入射点,OB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乙中完成作图∶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A的位置;②画出入射光线AO。(保留作图痕迹)
19.(2025·安徽)如图所示,为平面镜,为光源。请作出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点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0.(2025·新疆)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蜡烛A和B完全相同。点燃的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若要观察此像,观察者的眼睛与蜡烛A应位于玻璃板的 (选填“同”或“异”)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点燃的蜡烛A所成的像的高度 (选填“保持不变”或“逐渐变小”)。
21.(2025·福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
(1)实验前,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 架在纸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B与A的像A′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 相等。在纸上描出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处理数据如图乙。
(3)得出结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为使该结论具有普遍性,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
(4)利用茶色薄玻璃板制作如图丙的“临摹神器”,可在白纸上临摹手机画面。如图丁,当手机屏幕与白纸的夹角为80°,若要使手机画面通过玻璃板所成像的位置在白纸上,玻璃板与桌面的夹角θ应为 °,临摹时要在 (填“①”或“②”)位置观察。
22.(2025·四川广安)小明积极响应学校规范仪容仪表的号召。有一次当他面镜时,他发现自己的像“变大”了,于是他提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他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一支外形与A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
(2)实验中他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
(3)他做完平面镜成像实验后,找来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等,用这个实验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图丙是其实验过程中的一条入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丙中做出反射光线 ;(保留作图痕迹)
(4)细心的小明发现用玻璃板做实验有一个不足:反射光的亮度明显比入射光暗了许多,这是因为光斜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的同时也发生了 。
23.(2025·江苏苏州)小明和小华利用茶色玻璃板、刻度尺、白纸、两个相同的电子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玻璃板 放置在纸上;
(2)在玻璃板前放上电子蜡烛A,闭合开关使其发光,再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B的位置使其与A的像 ,在纸上分别记录A、B的位置;
(3)多次改变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在探究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4)完成探究后,小明和小华利用左右两侧面开孔的正方体纸盒、茶色玻璃板和发光小灯制作了一个“魔盒”,如图乙所示,两人都可以通过孔看到对方,但只有小明能看到魔盒中发光小灯在他正前方成的像,则纸盒中玻璃板可沿 方向放置,且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 处。(注意两空对应关系,同时答对得分,写出一种做法即可)
考点4 光的折射
24.(2025·江苏苏州)如图所示是苏州园林中的景象,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亭台在水中的“倒影” B.碧水中变浅的“池底” C.漏窗在墙壁上的“影子” D.夕阳下水中的“太阳”
A.A B.B C.C D.D
25.(2025·江苏扬州)如图,铅笔斜插在水中,看见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
A. B.
C. D.
26.(2025·新疆)阳光照射到喀纳斯湖平静的水中时发生折射,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折射角(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27.(2025·四川达州)端午节阳光明媚、小红和爸爸在莲花湖湿地公园畅游。走在林荫道上,地面上到处是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湖面如镜,鱼在云中游;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对上述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波光粼粼是由光的反射形成 B.固形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C.他看到水里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 D.他看到水里的云是光的折射形成
28.(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的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图乙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观察物体
C.图丙中,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图丁中,汽车后视镜利用光的折射扩大观察范围
29.(2025·四川凉山)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发生了反射与折射,OA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1)入射光线;(2)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0.(2025·四川德阳)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透明玻璃,发生了折射和反射现象,请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
31.(2025·福建)在下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考点5 光的色散
32.(2025·四川泸州)唐朝时成书的《玄贞子》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下列与人工彩虹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日晷计时 C.水面倒影 D.海市蜃楼
33.(2025·上海)万里无云的晴天时,我们看到天空是蓝色的,现已知以下信息:
①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色光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红色 橙色 黄色 绿色 青色 蓝色 紫色
384-482THz 482-503THz 503-520THz 520-610THz 620-659THz 610-659 THz 659-769 THz
②光的频率越高,经氮气、氧气分子散射的程度越大,向各个方向发散;
③太阳光在空气中主要通过氮气、氧气分子散射;
④“靛”是蓝紫或深蓝,晴天时,相较于紫色光,人眼更容易感受到蓝色光。
(1)频率为450THz的光 (选填“属于”、“不属于”)三原色光;
(2)结合以上信息,请解释“晴天时,人看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
答案解析
创新练
【跨学科实践】
(2025·四川乐山)如图甲所示,塔式太阳能电站是把许多平面镜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把太阳光反射后汇聚到同一位置。请根据图乙中的光路,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入射角(平面镜用“”表示,入射角用“i”表示)。
【答案】
【解析】由光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先作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然后再过入射点作这个角平分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入射角i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中考新考法】
(2025·江苏扬州)小华和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实验应选用 (选填“薄”或“厚”)茶色玻璃板,并准备两个相同的棋子A、B;
(2)小华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再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棋子B的位置,使它与棋子A所成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在方格纸上标记棋子A、B的位置;
(3)小明将棋子B放在位置,调整棋子A的位置,使它与棋子B所成的像重合,在方格纸上标记棋子A的位置,如图,与不重合的具体原因是 。
【答案】(1)薄 (2)相等 (3)玻璃板位置改变导致像的位置改变
【解析】(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使用薄玻璃板可以避免玻璃板前后两个反射面形成双重像,影响实验观察。茶色玻璃板可以减弱背景光的干扰,使成像更清晰。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通过用相同的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可以验证这一特点。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标记的A2与A1位置不重合,但在同一平面上,说明玻璃板与桌面是垂直的,但是移动了位置。
【结合生活实际】
(2025·四川南充)研学活动中,图1是某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由光的 形成的;图2是走出博物馆后,看到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
【答案】反射 色散
【解析】[1]通过玻璃橱窗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2]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光照射到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
分类练
考点1 光的直线传播
1.(2025·四川自贡)下列现象与小孔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日晷计时 B.雨后彩虹
C.湖面倒影 D.鱼翔“浅底”
【答案】A
【解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A.日晷计时是通过观察太阳照射下晷针投射在晷面上的影子位置来确定时间,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符合题意;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经过小水珠组成的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湖面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鱼翔“浅底”是鱼和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5·山东烟台)下列现象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月” B.空中“桥”
C.池中“鱼” D.墙上“兔”
【答案】D
【解析】A.水中的月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月亮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空中的“桥”,是彩虹,是由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人看到的是池中的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墙上的“兔”,是手的影子,影子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5·河北)图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筷子“弯折” B.楼台倒影
C.萌娃变“蛙” D.雨后彩虹
【答案】C
【解析】A.筷子“弯折”,是筷子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进入人眼中,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筷子的虚像在筷子的上方,所以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会变“弯折”,故A不符合题意;
B.楼台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萌娃变“蛙”是小孩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太阳光经过小水珠组成的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A.“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指的是月光下词人自己的清朗身影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故A正确;
B.“明月”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因此“明月”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A。
5.(2025·四川乐山)每年5-6月,金口河大瓦山“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解析】A.太阳光照射到景物上后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被游客看到,“转转花”反射的是太阳的光,不是自行发光的物体,因此不是光源,故A错误;
B.“转转花”形成的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景物上后被阻挡形成的,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B正确;
C.手机镜头拍摄“转转花”时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拍摄照相时,物距应大于手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即“转转花”应该位于手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2 光的反射
6.(2025·云南)如图所示,倒影的形成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答案】B
【解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是在水中形成的虚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木兰诗》展现了我国北方乐府民歌的卓越成就。下列四幅图与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涉及的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亭台倒影 B.日晷计时
C.水清疑浅 D.地面树影
【答案】A
【解析】“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人在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A.亭台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日晷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来进行计时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潭清疑水浅,是池底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地面树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5·湖南)如图,农户在果树下铺上银色地膜,使果实能接收到更多的光照,促进果实着色,提高品质。这主要利用了银色地膜对光的( )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答案】A
【解析】银色地膜可以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太阳光属于复色光,银色地膜将阳光反射到果实背光面,增强光照,从而促进果实着色。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9.(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的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图乙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观察物体
C.图丙中,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图丁中,汽车后视镜利用光的折射扩大观察范围
【答案】C
【解析】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被遮挡,形成的黑影,故A错误;
B. 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利用光的反射观察物体,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光在同种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
D. 汽车后视镜利用光的反射扩大观察范围,故D错误。
故选C。
10(2025·重庆)如图所示,是AI根据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境并融入新农村建设元素创作的国画作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山间的雾是汽化放热形成的 B.船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风力发电机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D.太阳能路灯发光时不需要电源
【答案】B
【解析】A.山间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A错误;
B.船在水面上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根据能量转化可知,风力发电机工作时是把风能(动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D.太阳能路灯发光时,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太阳能电池板就是电源,故D错误。
故选B。
11.(2025·江苏苏州)按要求作图。
(1)图甲中,光线斜射到镜面上,画出其反射光线;
【答案】(1)
【解析】(1)先过入射点O作出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
12.(2025·重庆)按要求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从纸板前不同方向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这次实验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反射角 入射角;多次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1) 漫 两侧 等于
【解析】(1)[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3]由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法线的左侧是入射光线,法线的右侧是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图中入射角是90°-30°=60°
反射角是90°-30°=6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3.(2025·四川广安)小明积极响应学校规范仪容仪表的号召。有一次当他面镜时,他发现自己的像“变大”了,于是他提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他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一支外形与A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
(2)实验中他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
(3)他做完平面镜成像实验后,找来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等,用这个实验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图丙是其实验过程中的一条入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丙中做出反射光线 ;(保留作图痕迹)
(4)细心的小明发现用玻璃板做实验有一个不足:反射光的亮度明显比入射光暗了许多,这是因为光斜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的同时也发生了 。
【答案】(1)相等 (2)12 (3) (4)折射
【解析】(1)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人眼中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的像,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同时观察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
(3)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4)当光线斜射到玻璃板上时,除了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外,还有一部分光线会进入玻璃板发生折射,导致反射光的光强减弱,因此看起来比入射光暗。
考点3 平面镜成像
14.(2025·江苏连云港)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取决于( )
A.平面镜的大小 B.平面镜的厚度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答案】C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所以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5·四川成都)解锁城市灯火,感受巴蜀风情。今年“五一”假期,成都“锦江花月夜”主题活动中,7米高的巨型花灯“花花”浮在水面上,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B.水中的鱼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C.“花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花花”在水中倒影的高度大于7米
【答案】C
【解析】A.人们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花花”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眼,故 A错误;
B.水中的鱼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发生了折射,故B错误;
C.“花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 C正确;
D.“花花”在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所以倒影的高度等于7米,故D错误。
故选C。
16.(2025·四川遂宁)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
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A.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故A正确;
B.以 “山” 为参照物,“舟” 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变化,“舟” 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倒影” 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不是折射形成的实像,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17.(2025·四川自贡)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C通过后视镜MN看见后排座椅上A点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过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后排座椅上A点的像,连接与平面镜交于点O即为反射点,连接AO作出入射光线,连接OC作出反射光线
18.(2025·四川成都)按要求完成作图;
(1)图甲是医生通过平面镜观察患者口腔的情景。图乙示意图中,EF为平面镜,B点为医生眼睛所在位置,A'表示医生通过平面镜看到患处A的像点,O点为入射点,OB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乙中完成作图∶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A的位置;②画出入射光线AO。(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1)
【解析】(1)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根据像的位置作出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物体的位置,连接物体与入射点之间的光线为入射光线
19.(2025·安徽)如图所示,为平面镜,为光源。请作出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点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像点),连接S′A与平面镜相交于点O,则OA为反射光线,连接SO,则SO为入射光线
20.(2025·新疆)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蜡烛A和B完全相同。点燃的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若要观察此像,观察者的眼睛与蜡烛A应位于玻璃板的 (选填“同”或“异”)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点燃的蜡烛A所成的像的高度 (选填“保持不变”或“逐渐变小”)。
【答案】虚 同 逐渐变小
【解析】[1]点燃的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
[2]由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蜡烛A和反射光线在玻璃板前;若要观察此像,观察者的眼睛与蜡烛A应位于玻璃板的同侧。
[3]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实验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蜡烛A燃烧变短,点燃的蜡烛A所成的像的高度逐渐变小。
21.(2025·福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
(1)实验前,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 架在纸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B与A的像A′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 相等。在纸上描出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处理数据如图乙。
(3)得出结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为使该结论具有普遍性,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
(4)利用茶色薄玻璃板制作如图丙的“临摹神器”,可在白纸上临摹手机画面。如图丁,当手机屏幕与白纸的夹角为80°,若要使手机画面通过玻璃板所成像的位置在白纸上,玻璃板与桌面的夹角θ应为 °,临摹时要在 (填“①”或“②”)位置观察。
【答案】(1)垂直 (2)大小 (3)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次实验 (4)50 ①
【解析】(1)实验时玻璃板与纸面应垂直放置,这样所成的像在桌面上,方便找到像的位置。
(2)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并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蜡烛B能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3)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本实验中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得到多组数据,其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4)[1]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如图丁,当手机屏幕与白纸的夹角为80°,则手机右侧与白纸的夹角为,若要使手机画面通过玻璃板所成像的位置在白纸上,玻璃板与桌面的夹角θ应为
[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要透过玻璃板观察像,则临摹时要在①位置观察像。
22.(2025·四川广安)小明积极响应学校规范仪容仪表的号召。有一次当他面镜时,他发现自己的像“变大”了,于是他提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他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一支外形与A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
(2)实验中他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
(3)他做完平面镜成像实验后,找来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等,用这个实验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图丙是其实验过程中的一条入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丙中做出反射光线 ;(保留作图痕迹)
(4)细心的小明发现用玻璃板做实验有一个不足:反射光的亮度明显比入射光暗了许多,这是因为光斜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的同时也发生了 。
【答案】(1)相等 (2)12 (3) (4)折射
【解析】(1)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人眼中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的像,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同时观察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
(3)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4)当光线斜射到玻璃板上时,除了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外,还有一部分光线会进入玻璃板发生折射,导致反射光的光强减弱,因此看起来比入射光暗。
23.(2025·江苏苏州)小明和小华利用茶色玻璃板、刻度尺、白纸、两个相同的电子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玻璃板 放置在纸上;
(2)在玻璃板前放上电子蜡烛A,闭合开关使其发光,再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B的位置使其与A的像 ,在纸上分别记录A、B的位置;
(3)多次改变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在探究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4)完成探究后,小明和小华利用左右两侧面开孔的正方体纸盒、茶色玻璃板和发光小灯制作了一个“魔盒”,如图乙所示,两人都可以通过孔看到对方,但只有小明能看到魔盒中发光小灯在他正前方成的像,则纸盒中玻璃板可沿 方向放置,且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 处。(注意两空对应关系,同时答对得分,写出一种做法即可)
【答案】(1)竖直 (2)重合 (3)方法2 (4) N
【解析】(1)为使得像成在桌面上,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后,应再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上。
(2)为了探究物像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在玻璃板前放上电子蜡烛A,闭合开关使其发光,再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B的位置使其与A的像重合,在纸上分别记录A、B的位置。
(3)为使得成像更清晰,应选择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一面作为反射面,同时选择蜡烛A和蜡烛B上关于镜面对称的点作为A、B的位置,所以在探究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方法2。
(4)[1][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像,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使只有小明能看到魔盒中发光小灯在他正前方成的像,则当纸盒中玻璃板沿方向放置时,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N处;当纸盒中玻璃板沿方向放置时,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M处。
考点4 光的折射
24.(2025·江苏苏州)如图所示是苏州园林中的景象,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亭台在水中的“倒影” B.碧水中变浅的“池底” C.漏窗在墙壁上的“影子” D.夕阳下水中的“太阳”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变浅的“池底”,是水池底部反射的光从水中进入人眼形成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太阳”是太阳在水面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2025·江苏扬州)如图,铅笔斜插在水中,看见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在空气中的光线与法线夹角大于在水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6.(2025·新疆)阳光照射到喀纳斯湖平静的水中时发生折射,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折射角(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C
【解析】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太阳从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入射角由接近90°逐渐减小到最小,折射角随之逐渐减小。正午到日落: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入射角由最小逐渐增大到接近90°,折射角随之逐渐增大。因此,折射角的变化为先减小后增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7.(2025·四川达州)端午节阳光明媚、小红和爸爸在莲花湖湿地公园畅游。走在林荫道上,地面上到处是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湖面如镜,鱼在云中游;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对上述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波光粼粼是由光的反射形成 B.固形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C.他看到水里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 D.他看到水里的云是光的折射形成
【答案】D
【解析】A.波光粼粼是阳光在起伏不平的水面上发生反射形成的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圆形光斑是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看到水里的鱼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使得鱼的实际位置比看到的要深,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看到水里的云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而非折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8.(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的光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图乙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观察物体
C.图丙中,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图丁中,汽车后视镜利用光的折射扩大观察范围
【答案】C
【解析】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被遮挡,形成的黑影,故A错误;
B. 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利用光的反射观察物体,故B错误;
C.海市蜃楼是光在同种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
D. 汽车后视镜利用光的反射扩大观察范围,故D错误。
故选C。
29.(2025·四川凉山)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发生了反射与折射,OA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1)入射光线;(2)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
【解析】(1)过O点做垂直于水面的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在同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在不同介质中,水中的折射角小于空气中的入射角,做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0.(2025·四川德阳)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透明玻璃,发生了折射和反射现象,请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
【答案】
【解析】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作出反射光线;再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透明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玻璃中作出折射光线。
31.(2025·福建)在下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的大致位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再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考点5 光的色散
32.(2025·四川泸州)唐朝时成书的《玄贞子》记载了著名的人工彩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下列与人工彩虹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日晷计时 C.水面倒影 D.海市蜃楼
【答案】D
【解析】人工彩虹实验 “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A.小孔成像基于光的直线传播,与彩虹原理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日晷计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形成影子,与彩虹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水面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未涉及折射和色散,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不均匀,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与人工彩虹实验原理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3.(2025·上海)万里无云的晴天时,我们看到天空是蓝色的,现已知以下信息:
①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色光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红色 橙色 黄色 绿色 青色 蓝色 紫色
384-482THz 482-503THz 503-520THz 520-610THz 620-659THz 610-659 THz 659-769 THz
②光的频率越高,经氮气、氧气分子散射的程度越大,向各个方向发散;
③太阳光在空气中主要通过氮气、氧气分子散射;
④“靛”是蓝紫或深蓝,晴天时,相较于紫色光,人眼更容易感受到蓝色光。
(1)频率为450THz的光 (选填“属于”、“不属于”)三原色光;
(2)结合以上信息,请解释“晴天时,人看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
【答案】(1)属于 (2)见解析
【解析】(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由题中所给不同色光频率表可知,红色光频率范围是 384~ 482THz,绿色光频率范围是 520~610THz,蓝色光频率范围是 610~ 659THz,450THz 的光属于红色光,属于三原色光。
(2)太阳光在空气中主要通过氮气、氧气分子散射,光的频率越高,散射程度越大。蓝光和紫光频率高,易被散射。但相较于紫光,人眼更容易感受到蓝光,所以晴天时,散射的蓝光进入人眼,人看到天空是蓝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