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五课探寻新航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堂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课程。我的说课将从教材与学生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旨在通过生动、系统的教学,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境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究学习,去体验、感悟、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学法的养成,爱国主义的教育,都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探寻新航路》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一课,它上承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下启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知识,认识到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以及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
2、学情分析:
知识状态:九年级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初步掌握归纳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初步养成了查找、收集资料及课前预习的习惯,有了一定的史料分类、整理并分析的能力。
认知能力:对于《新航路开辟》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历史知识掌握比较零碎,没有形成系统,历史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对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创设情境、研读史料、探究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探寻新航路的热潮,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识读地图《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但其过程及结果又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感受和学习欧洲探险家们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不断探索的历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依据: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2.从考查的角度和能力。3.考试大纲和课篳概标准的要求。
难点:辩证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依据:1.本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既包括纵向发展的社会转型,又包括横向发展的空间联系。2.学生方面,本课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既难于理解又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四、教学方法:
教法: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图表归纳法、合作交流法,同时综合运用图片法、史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挖掘、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探寻新航路》,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探寻新航路概况”的视频导入新课,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探寻新航路的时间、根因、条件
2、探寻新航路的主要国家、人物、主要成就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设计意图:1.明确学习任务。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师生合作,释疑解惑(教师点拨重点知识,学生边学习边展示自学成果)
1、出示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探寻新航路》在本单元的地位及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我采用的是大单元切入,帮助学生知识整理,了解单元各课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使知识体系化,实现整体化教学,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老师的作用点。
2、出示新旧两幅世界地图,进行对比,介绍”何为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称为“新航路”。在此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也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或“大航海时代”。
3、师生共同探究学习。
第一篇.狂热中憧憬东方--原因及条件。
(1)出示材料,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整理总结。
原因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生资产阶级渴望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根本原因);
原因二:《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社会原因);
原因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方贸易的所有商道(直接原因)。
原因四:人文主义思想鼓励探索冒险精神的影响(精神动力)。
设计意图:立足经典史料,协助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培养学生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能够理解在欧洲人眼中东方的富庶以及由于路途遥远、商路阻断等原因,人们想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2)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航海家,你觉得海航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顺利远航
困难:经济来源、迷失方向、惊涛骇浪、海盗袭击、淡水食物短缺。
客观条件:(1)地理学的发展(相信地圆学说);(2)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3)造船技术的发展(规模大、速度快)。
主观条件:(1)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2)航海家们的努力(探险精神)。
设计意图:设创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纵横的知识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二篇.探索中发现世界--过程。
过渡:当历史的时机成熟,时势所造的英雄是谁呢,他们是历史的幸运儿还是历史的衰运儿 接着我们将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探索中发现世界。
(1)播放视频,感受四位航海家的探险历程。
(2)出示动态地图,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3)结合课本内容,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整合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因为这部分知识本身比较简单,如果老师再照本宣科的讲解,会使历史学习索然无味;二是通过利用视频、地图,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特别是动态地图演示法,让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可以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不仅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强化记忆效果。
(4)研读史料,拓展提升:出示材料学生感受西方航海家身上的优秀品质 (勇于开拓、创新进取、不怕牺牲、克服困难…)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向探险家学习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激发学生对探索精神的尊重与向往,有利于情感渗透,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第三篇.碰撞中会和世界--影响。
探寻新航路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教学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和图片,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达成共识,小组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积极影响:(1)对欧洲: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世界: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消极影响: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与落后。
(2)教师继续提问,升华情感: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两种看法,一是给人类带来了曙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二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认识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如:印第安人、欧洲人对哥伦布的态度截然不同。新航路开辟,带给不同地区的影响也有着巨大差别。最后达成共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师生达成共识。在讨论中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因为历史学科的认知途径和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特别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加鼓励学生富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描述不拘泥于教材,大胆深入的挖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又可以提升学生对不同史观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设计,复习旧知--文艺复兴,巩固新知---探险新航路,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共同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强调重点内容,加深理解、便于掌握知识。
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探寻新航路”的思维导图,并完成学案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试题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题的练习,提升学生有效把握历史信息,归纳概括能力。
六、课后反思:
本课亮点:1.主题鲜明,结构清晰明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落实历史素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文字等史料)。3.教法多样(材料解析、情境体验、小组对抗等),学生在情境中“品味”了历史,在体验中“感悟”了历史,在探究中“思辨”了历史。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恰当处理部分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