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2.2 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教科版2.2 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8 08: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课题 2.2运动的描述 单元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围绕着运动的描述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的,其中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要点。首先涉及的是参照物的概念,这是理解运动的基础要素;其次还深入探讨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重要原理,这有助于揭示物体运动状态的本质;另外还包括速度的相关知识,这是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中,会借助丰富的实例和精心设计的实验,其目的在于从多方面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通过这些实例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相关知识。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选取参照物,因为只有合理选取参照物,才能够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关键步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涉及到对不同物体运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以及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来量化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所有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运动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为在后续的学习中将会遇到更多关于运动的复杂问题和高级概念。
2022新课标要求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2.2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运动。其相对性在于,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比如,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这就体现了机械运动的相对性。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s/t,借助该公式可对速度、路程、时间进行简单运算。测量速度时,需先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再代入公式计算,例如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之后算出速度。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明确描述运动需要参照物。2.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科学思维1.能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学会用速度公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学习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体会科学测量的基本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2.在探究和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对运动的描述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学习知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的相对性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重点 1. 参照物的概念及选取方法。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难点 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 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材料准备 书、橡皮、桌子、刻度尺、停表、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如火车行驶、云卷云舒、运动员跑步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云卷云舒、火车飞驰等图片或视频,提问:“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运动的描述。 观看图片或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对物体运动判断的初步看法。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判断方法,自然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参照物1. 讲述火车上的人和站台上的人对彼此运动状态的不同看法,引发学生思考。2. 组织实验:让学生将书放在桌子上,书上放一块橡皮,用手缓慢推动书,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相对桌面和相对书的位置变化,并提问:“相对桌面,橡皮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相对书,橡皮的位置有没有变化?橡皮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 根据实验和实例,总结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作参照物。4. 结合 “月在云中游”“云遮住月亮”“公交车行驶” 等实例,讲解参照物的选取原则:参照物一旦选取就假定不动;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研究对象自身不能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5. 引导学生判断不同实例中所选取的参照物。二、动与静:运动的相对性1. 以电梯上升过程中人物的运动状态为例,分析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情况,说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研究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一样,即运动具有相对性。2. 展示空中加油机给战机加油、花样跳伞队员下降等实例,让学生分别判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时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加深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三、快与慢:速度1. 展示 2021 年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的镜头和成绩表,提问:“如何判断谁运动得快?”2.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3. 提出问题: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结合飞机和子弹的例子,引出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比较。4. 讲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v=s/t)。5.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 / 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千米 / 小时(km/h),并讲解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6. 展示常见物体的速度表,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的速度有直观认识。 思考火车上和站台上的人对运动状态判断不同的原因。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的位置变化,回答教师的问题,发表对橡皮运动状态的看法。理解参照物的概念。结合实例,学习参照物的选取原则,积极思考并判断实例中所选取的分析电梯上升过程中人物的运动状态,理解运动的相对性。针对空中加油机、跳伞队员等实例,判断不同参照物下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进一步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思考如何判断运动员运动的快慢,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思考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比较的合理性。学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公式。掌握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物体的速度,形成对速度的直观认识。 参照物: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和选取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动与静:运动的相对性:通过多个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快与慢:速度:从学生熟悉的运动场景入手,引导学生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自然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课堂练习 1.如图,立于浅水区静候捕鱼的苍鹭,乍看好似“御水而行”,产生这种视觉效果所选的参照物是( )A.流水 B.河岸 C.苍鹭 D.树木2.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自主交会对接成功,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船向空间站靠近时,飞船相对于空间站是运动的B.飞船向空间站靠近时,飞船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飞船停靠在空间站后,飞船相对于空间站是运动的D.飞船停靠在空间站后,飞船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3.祖国的强大,让我们见证了“中国速度”不断突破。如图所示,其中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A.甲图中,“复兴号”高铁列车每小时行驶350kmB.乙图中,中国大飞机C919每分钟飞行14kmC.丙图中,东风某型号洲际导弹的飞行速度可达D.丁图中,“嫦娥六号”绕月飞行速度为4.小明在校园散步时看到自己运动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距离:3.00km步数:4718用时:45min配速:15min/kmA.“配速”利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B.小明本次散步的平均速度为5m/sC.“配速”的数值越小表示运动越慢D.散步过程中,以上衣纽扣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5.如图为某同学站在路边先后观察到的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小汽车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卡车向东运动C.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汽车向西运动 D.卡车比小汽车运动得快
课堂小结
板书 2.2 运动的描述一、参照物1. 概念: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标准物2. 选取原则:假定不动;任意选取(自身除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常选)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三、速度1.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2. 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3. 公式:v=s/t4. 单位:m/s、km/h(1m/s=3.6km/h)5.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 通过查阅各类资料,深入细致地了解不同种类交通工具所具有的速度范围,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例如,可以探究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常见交通工具,它们各自的速度区间是多少,是怎样的结构和动力原理使得它们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并且思考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下,人们是如何依据各种需求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的,像是短途通勤可能更多选择自行车或者汽车,而长途跨区域旅行则更倾向于选择火车或者飞机。2. 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运动现象,然后运用自己在学校或者其他途径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去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物体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如果是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等情况。同时,还要尝试分析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例如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不同物体运动的距离,或者比较运动相同距离时不同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且理解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各种因素,像物体自身质量、受到的外力大小和方向等。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1. 特色资源:使用了 21 世纪教育网的精品课件,其中包含丰富的图片、实例和实验设计,能直观形象地展示运动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2. 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现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例、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运动的描述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和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的相对性理解不够透彻,在后续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练习的设计针对性较强,但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观察和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较为积极,今后应继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