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项链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项链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0: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项 链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积攒/攒射 差错/差别 怪诞/垂涎三尺
B.证券/拱券 瘦削/削弱 租赁/严惩不贷
C.抹布/抹黑 女佣/佣金 账簿/日薄西山
D.模具/模样 请柬/谏言 瞌睡/溘然长逝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zǎn/cuán,chā,dàn/xián;B项,quàn/xuàn,xuē,lìn/dài;C项,mā/mǒ,yōng/yòng,bù/bó;D项,mú,jiǎn/jiàn,kē/kè。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现在,报刊市场竞争激烈,有些杂志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胡乱编造一些    的消息,这些消息与真相往往相去甚远。
(2)调查数据表明,我们在服装产业中的发展具有潜力。从长远来看,服装产业发展与战略扩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    的过程。
(3)省就业中心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再不会出现务工人员    、站在桥头的情况。
A.骇人听闻  循序渐进  风尘仆仆
B.骇人听闻  按部就班  风餐露宿
C.耸人听闻  循序渐进  风餐露宿
D.耸人听闻  按部就班  风尘仆仆
解析: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使人听了非常震惊。第(1)句强调夸大事实,选用“耸人听闻”。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第(2)句根据句意,选用“循序渐进”。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第(3)句强调艰辛,选用“风餐露宿”。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C.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解析:A项,“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即捕杀野犬、狂犬是否被在禁止之列。另外,“拥护”是指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支持”是指给以鼓励或赞助。“拥护”含全力支持的意思,所以宜放在“支持”后,以示递进。B项,“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错,平均不能是约数,当然不能说“以上”。C项,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格    ,    。    ,    ,    ,    。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解析:因为一个人有了①句中的“高尚的道德追求”,才能够做到②句中的“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因为能够勇于承担②句中的“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才能够做到④句中的“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因为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够做到⑥句中的“自尊、自爱、自强、自律”。为此,该题第二个句号前的四道横线上应依次填上①②④⑥。而⑤③则是对“人格”的界定,其中⑤界定范畴,③界定内涵。为此,该题第一个句号前的两道横线上应依次填上⑤③。据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项。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捯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选自《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2期,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做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解析:A项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来讲,这个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B项由一句骂人的话语反映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的说法错误,瓦萨卡童年居住在城里,生活境况说得过去;他为人善良本分,只是因为社会不公导致家境破败,心理失衡,以致会口出秽语。C项对于描写小包作用的分析是正确的。D项对于情节的分析错误。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使得“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但这并不意味着“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E项对于小说标题的分析是正确的,标题“晚秋”语带双关,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答案:BD
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作用”类的题目解答是最具套路化的,首先看语句所在的位置,接着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小说开头部分对晚秋温暖晴和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在于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不好;结构上: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点出“晚秋”的题意,起到照应题目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②照应标题(或渲染气氛)。
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本题着重于对人物心理过程的分析,要细读原文,找出瓦萨卡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瓦萨卡处境艰难,发现小包后,“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的心里当然是“心动”;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望着地上的小包,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想拾起小包,又有顾忌,心绪矛盾,此时一个中年男人抢先朝小包走了过去,让瓦萨卡“惊恐”;小包被那中年男人捡走,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瓦萨卡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心里当然是“失望”;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
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 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是探究性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探究的内容及所给的角度。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小包。如果这个中年男人没有出现,那瓦萨卡是否会捡起小包,并据为己有 对于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两种可能性。考生择定一种可能之后,就应联系小说相关信息,特别是瓦萨卡前后的心理状况及其为人性格来进行阐述。回答时应紧扣文本,力求全面。
参考答案: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爱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
三、语言运用
9.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一夜风流项链即锁链
解析:内容要符合课文,形式要注意对仗。
参考答案:十年艰苦辛劳变徒劳(或:十年劳苦少妇变老妇)
10.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文名句,或填上自创的五言以上(含五言)对联:
王国维谈治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                      ”,要志存高远;第二种境界是“                      ”,要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第三种境界是“                    ”,终有灵感、妙悟,大有收获。
解析: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特别是相应空白后面的句子里的关键词。自创对联,要注意内容和格式,且要注意字数规定。
答案示例:第一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第二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第三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