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去外婆家》
内容分析: 它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去外婆家的美好经历。这篇课文虽名为“叙事性小散文”,但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往事的回忆,而非单纯的事件叙述。通过细腻地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外婆家那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四季盛开的花朵所营造的美丽环境。而那些美味的野果、可爱的小山雀以及香气四溢的野花,更是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展现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同时,课文中也透露出外婆的慈爱、舅舅和舅妈的勤劳与关心,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通过体会外婆的慈爱、舅舅舅妈的勤劳与关心,感受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和责任担当,这是中华家庭文化的重要体现。 语言运用: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自然之美和童年欢乐的生动语句,进行朗读、品味和积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 思维能力:能提取信息,找出文中描写外婆家环境特点、人物特点以及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句。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描写自然景物和童年趣事的精彩语句,感受其画面感和美感。 重点体会“无尽的欢乐”“深深的怀念”等情感词句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外婆家吸引“我”的原因(自然美、人情暖)。 教学难点: 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怀念之情;能清晰、具体地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
情境导入:小朋友们,快乐的童年就像一颗颗闪闪发亮的宝石,藏在我们的记忆宝盒里。这个单元,我们将化身“童趣时光收藏家”!去寻找、发现、记录和分享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生活片段。 揭示核心任务:让我们再次打开收藏夹,朗读充满童真的语言。用耳朵倾听,用心感受,用语言描绘,看一看“亲情宝石”中藏着什么样珍贵的童年记忆。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交流讨论:文中“我”的外婆家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请你用“有……有……还有……”句式来说一说。 上节课我们也还认识了很多的生字宝宝,同学们还记得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回顾旧知,朗读字词
第二节:精读“宝贝”品读乐趣
品读“好玩”之趣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好玩的”世界。请用心朗读第4自然段,试着用声音表现出文中的趣味 (学生轻声朗读,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朗读完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预设:这段主要讲述了山雀的有趣之处。 教师:请你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描述山雀的有趣之处的。然后圈出山雀有趣行为的词句。 全班分享: 学生预设:“欢快地蹦来跳去”“不会逃”“唧唧一叫”“飞到你手上”“唱着曲儿” 教师引导:这些描述给你们什么感觉?它们如何体现了山雀的可爱和有趣?(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性) 延伸思考: 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小惊喜”?它们是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 (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历,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2.探索“好看的”世界 师: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进入“好看的”世界。请大家用心朗读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美景,试着用声音展现出文中的美景。 师提问:谁能告诉我,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好看的事物? 学生预设:杜鹃花、野花、舅妈。 老师:作者真是有趣!把自然之美和人之美都包括在内了。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它们各自的美在哪里? (1)自然之美: 师:作者是如何描述杜鹃花和野花的?你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吗? 生:姹紫嫣红。 师引导:“姹紫嫣红”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对成语加深理解。 (展示图片序列:1. 鲜艳的红色花朵 2. 各色野花交相辉映) 师引导:通过这些图片,你们对“姹紫嫣红”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谁来说一说。 (2)人之美: 师:文中提到舅妈最好看,你们觉得这种“好看”和花的“好看”有什么不同?(出示图片:姑娘簪花图) 师:看到这幅图,你们能想象舅妈的美吗?这种美来自哪里?(来自家人的赞美:对舅妈的欣赏) - 延伸思考: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能发现这些不同来源的美?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可以分享? 情境化朗读: 轻声朗读第4段,尝试用声音的轻快、活泼、好奇等语调表现山雀的趣味。 思考与表达: 快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精读与标记: 仔细阅读文本,圈出描写山雀有趣行为的词语或句子。 联想与感受能力: 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和情感体验。 生活关联): 思考并分享自己生活中类似带来“小惊喜”和乐趣的事物或经历。 用心朗读第5段,尝试用声音传达美景的感受(如舒缓、欣赏、赞叹) 观察老师展示的三张图片。 思考与表达: 结合图片谈对“姹紫嫣红”的新理解(颜色多、鲜艳、茂盛、热闹等)。 推理与表达: 思考并表达这种“人之美”的来源(家人的赞美、亲情、关爱等)。 延伸思考 (生活关联): 思考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不同来源的美(自然美景、感人事迹、家人朋友的爱等)。
第三节:梳理文脉,感受主题。
1. 文本结构探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品读了整篇文章。现在我们将通过重点段落的阅读,来梳理文章的脉络。 (1) 时间跨度的探讨 师:请大家再次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读完后,请你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段在时间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朗读后分享想法。)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发现,第1段讲的是“小时候”,而第6段说的是“长大以后的作者”作者用这种首尾呼应的方式,想要表达什么,展现了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时间的流逝、情感的持续、记忆的力量。 (2)内容重点的把握 师:现在,让我们来读第2自然段。请你说一说,这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并分享看法) 师:非常对。这段像是一个总的提纲,概括了外婆家的“宝贝”接下来,我们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展开描述的。 师:作者用“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这三个方面,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外婆家的有趣。这种结构给你什么启发?(总——分——总) 2.主题深度探究: 师:通过我们的梳理,相信大家对文章有了更清晰地认识。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作者去外婆家,究竟是在寻找什么?" (1)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们的看法。 (2)全班分享: 生预设:A我觉得是在寻找童年的快乐 B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C大自然的美好"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些回答都很正确。作者通过回忆外婆家的种种,在寻找的是: 1. 童年之趣:那些纯真、美好的童年记忆; 2. 自然之趣:大自然带来的惊喜和乐趣; 3. 生活之趣: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乐趣的细节。 (3)延伸思考: 师引导: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珍惜美好回忆、感恩家人、亲近自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等。 课堂总结:本文回忆了“我”小时候去外婆家的经历。因为有好吃的野果、好玩的山雀、好看的花朵,还有亲人的关爱,让“我”觉得去外婆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时光的喜爱和怀念,也表现了家人间的关爱。 独立思考问题:两段在时间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然后分享想法。 在老师引导下,讨论首尾呼应的目的(表达什么?展现什么? 思考与分享:这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理解段落功能:认识“总起段”统领下文的作用。 感知结构:明确总-分结构中的“总”。 思维碰撞与提炼: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尝试从不同角度(快乐、温暖、美好)概括核心。 汇报与倾听: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预设:快乐、温暖、美好等)。 倾听老师总结:理解老师提炼的“三趣”(童年之趣、自然之趣、生活之趣) 思考“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并分享看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文章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时间顺序、总-分结构、首尾呼应),理解不同段落的功能(开头引入、中间展开、结尾总结升华),体会结构对表达内容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读懂了故事”向“理解文章怎么写”和“体会作者为什么写”进行深度思考。它超越了简单的字词理解和情节复述,旨在培养二年级学生初步的文本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
拓展作业:请大家用一句话或一幅简单的画,来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或感受。